共青團刊文談佛州槍擊案死者王孟杰 批內地網媒污名化英雄人物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2月14日情人節,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家高中發生校園槍擊案,17名師生不幸遇難,成為槍下亡魂。其中一名死者、15歲華裔少年王孟傑(Peter Wang)以身擋門,協助許多同學逃離現場,其勇敢捨命的行為感動眾人。
共青團中央昨日刊登文章,談論王孟杰捨身救同學一事,同時批評內地一些網媒和「大V」(相當於KOL)拼命忙著「解構」英雄,混淆邏輯關係,使中國的英雄人物被邊緣化,甚至污名化。

15歲華裔少年王孟傑(Peter Wang)以身擋門,協助許多同學逃離現場,其勇敢捨命的行為感動眾人。(資料圖片)

文章題為〈被蓋上星條旗的少年和被解構的賴寧〉,開首先簡介王孟杰的事蹟受到廣泛關注和讚揚,除了美國媒體大量報道外,美國民眾也積極簽名聯署向白宮請願,希望他能得到榮譽軍禮安葬待遇;福建同鄉會及廣大華裔為這名15歲的少年肅然起敬,引以為傲;白宮亦作出回應,在其棺木上蓋上星條旗;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在推特上發文稱他是「英雄」(Hero)。

文章指,樹立道德楷模,宏揚英雄精神,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構築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份,美國亦是如此。不過,中國的情況卻有點「不一樣」,某些親西方的知識分子和網絡大V,一直傳遞一種信息,「生命可貴,少些歌頌,少些榜樣,拒絕接受這種英雄符號,是一種時代進步的標誌。」

賴寧曾是中國學習「見義勇為」精神的榜樣。(網上圖片)
賴寧:生於1973年,四川石棉人。1988年3月13日,石棉縣海子山發生山火,為了撲滅山火,他主動加入了撲火隊伍,在烈火中奮戰數個小時後遇難。賴寧曾是中國學習「見義勇為」精神的榜樣,卻有觀點認為,「賴寧精神」過度宣揚和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被認為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不相符。

斥「某些人」混淆邏輯、偷換概念

文章以中國「少年英雄」賴寧作例子,稱某些人宣揚「賴寧雕像的存在,就是一種殘忍」等觀點,一度成了網絡平台主流聲音。

文章批評,這些人用對立的態度來表明與官方立場不同,以示獨立思考,又用解構手法,使中國的英雄人物被邊緣化,甚至污名化。「當人們接受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後,某些大V進一步就是辱罵英雄,到這時,網民就如同溫水中的青蛙一樣,變得無動於衷,甚至為這種辱罵拍手叫好。」

文章稱,西方社會代表著先進文明,他們不提倡這種「愚蠢」的捨己救人行為,個體利益高於一切,因此,要走向先進文明,必須唾棄這些豐碑。不過,這些人卻混淆邏輯、偷換概念。

「從小要培養對社會,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觀。」

文章表示,美國媒體頌揚王孟杰,是在尋求一種極度缺失卻又極度可貴的精神,「對社會管理者來說,美國迫切需要偶像和榜樣,他們在銀幕上塑造,在報紙上塑造,但王孟杰這樣的高質量榜樣十分罕見。」然而,中國某些「網絡大V」卻以負面態度看待賴寧。「這不僅僅是令人氣憤,而是令人恐懼,我們的網絡輿論到底怎麼啦?」

文章直言,英雄形象是一步步被刻意摧毀的,先是煞有其事質疑,接著是用「人性光輝」來解構,最後是辱罵。「意識到這種情況不正常的網友站出來反駁時,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大V帶領一幫粉絲圍攻謾罵,用詞來來去去就是『五毛』、『愛國賊』,直到你再也不敢反駁。」

文章結尾總結道,當美國人在拼命樹立捨己為人的偶像時,中國的某些網媒和自媒體卻在拼命忙著解構英雄,當英雄被解構時,也就意味著中華民族道德和精神被解構。「學習賴寧從來不是為了讓中國小孩子去火場與火魔搏鬥,學習王孟杰也不是為讓美國小孩子去槍戰現場去跟歹徒較勁。榜樣的力量只是在提醒大家: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我們從小要培養對社會,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