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去年辦近千場路跑賽事 專家:供過於求 跑者不足也浪費資源
作為2018年的首場「國際田聯路跑金標賽事」,2018建發廈門馬拉松終於今天(7日)上午7點30分開賽。
中國的馬拉松近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2017年大大小小的賽事合共上千場。1月4日,廈門舉行了第二屆中國馬拉松產業高峰論壇,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強認為,這明顯供過於求,「比賽密集扎堆,可能會面臨跑者不足的問題,也會導致資源浪費。」
中國田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馬拉松僅有22場,2016年則達到了328場。田協去年改變了統計方法,但仍有208場,而但實際各地舉辦的賽事遠高於這個數字。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在論壇表示,2017年的各種路跑賽事將近千場,參與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預計到2020年,內地馬拉松賽事將達到2000場,年均參與人數有可能突破2000萬人次。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強認為,馬拉松賽事數量供過於求,比賽密集可能會面臨跑者不足的問題,也會導致資源浪費。一位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相比於歐美日,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數量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品牌賽事上。
不過,田協副主席王楠則認為,馬拉松有助宣傳城市、拉動當地旅遊業。銀川馬拉松組委會成員、銀川市體育局競賽科科長馬占山也稱,馬拉松正是「體育+旅遊」的模式,讓更多人走入銀川。
馬占山指出,「2017年舉辦的首屆銀川馬拉松外地參賽選手共7507餘人,入住酒店4313人,隨行人員及家屬有1200餘人,總共帶動旅遊商品銷售超過300萬元,同時還拉動了端午節的消費收入。」
然而內地城市在沒有詳細計劃之下,跟風式地舉辦馬拉松的確引起一些問題,如去年首屆長春馬拉松就出現過選手集體搶跑、飲用水被浪費的情況;青島黃島日落馬拉松更是出現了賽道公里牌錯置、賽後補給不足的問題。
王楠縱然看好馬拉松發展,但保持着警惕,「中國式的馬拉松和其他事物一樣,存在虛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這也正是中國田協在未來需要面對的複雜局面」,並認為馬拉松產業應由參與者、社會資本、政府等方面共同支撐,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達到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