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雄安三縣要求月辦一宗黑惡案件 「苛政」背後有何內情?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12月13日,雄安新區官媒稱,在12月11日召開的雄安新區「9·06」專案組工作座談會上,要求新區三縣公安「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時限」、「每個縣都要在一個月內至少偵辦一起黑惡痞霸案件」。 會上亦匯報對「丁某某」涉嫌黑惡犯罪團夥案偵查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稱該團伙「手段殘忍,作惡多端,民憤極大,長時間以來危害鄉里,稱霸一方」。
有關報道引起輿論關注,但各方焦點並非「打黑除惡」,而是座談會上的指示——「每個縣都要在一個月內至少偵辦一起黑惡痞霸案件」 。

河北「雄安新區」被中央形容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新華社﹚

這樣「指標感十足」的語言,使不少人聯想到近來河北的「煤改氣」事件。儘管環保部、住建部等部門先後發函緊急叫停,但民怨紛紛,更與某些其他事件疊加,在輿論上形成對不顧實際情況進行指標式「一刀切」政策的激烈反感。

亦有網民想到薄熙來曾經在重慶掀起的「打黑風暴」,以及80年代席捲中國的「嚴打」。這兩場打黑均在層層加壓的行政命令下逐漸變質,造成大量冤案。前者如「李莊案」,後者如「聶樹斌案」,都成為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更有人甚至將限定指標的「打黑除惡」同數十年前的「反右」潮對比,擔心執法部門在行政壓力之下,模糊初衷造成冤假錯案。

可見民眾反感的,並不是「打黑」本身,而是這種社會治理是否可以少用「指標」,「至少」之類的語言,減少運動式的行政思維。不過也有一些評論者持較為緩和看法,指出雄安新區如此打黑有其內在原因,應區別視之。那麼客觀出發,該如何看待雄安新區的做法,乃至在更廣泛層面,地方政府在基層治理中的類似舉措?

農村「官黑勾結」阻礙法治建設

據當地人介紹,前述「丁某某涉黑案」,不僅包括丁某某一家幾個弟兄,還涉及兩位村支書。丁某某黑惡勢力在容城縣以家族形態存在,延續多年,網絡基層官員,遍織人脈,搭建利益裙帶。

「丁某某涉黑案」某程度上顯示出中國農村「官黑勾結」的現況。2014年,內媒《南方周末》根據公開資料,梳理146份農村涉黑的判決書,發現其中約有三成村官涉黑,超過半數的村官上任後,為了控制鄉村變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頭目。儘管146份樣本不能描述中國廣大農村的全貌,但至少能反映出中國的鄉鎮農村涉黑具有某種普遍特徵,即黑惡勢力與村官腐敗通常是相伴隨的,很多時候腐蝕的層級還相當高,非「重典」難以動搖其根基。

這樣的情況使得「村霸」問題已成為中國完善基層治理以及推動農村法治建設的主要阻力。 尤其是在靠近發達城市的城鄉結合地區,以及遍地開花的新區、園區、開發區等,基層黑惡勢力尤其具有生存空間和土壤,容易形成廣泛勾連的犯罪組織。這些區域一方面接受臨近發達城市的輻射,公共資源和利益空間暴增,但另一方面基層建設滯後,鄉村中宗族、家族、暴力等仍形成實際控制力。兩者疊加,則官商勾結式、家族式等組織程度較高的黑惡勢力很難拔除,隱蔽程度極高,且不乏地方保護傘。

雄安新區「9·06」專案組工作座談會現場。(長城新媒體)

處理「黑惡痞霸」將成雄安建設一大難題

至於雄安新區,快速的土地城市化過程加上龐大的資金注入,在此地產生的灰色地帶自然也是驚人的。這有可能使得新區下轄的三個縣,在未來幾年內,處理「黑惡痞霸」案件將成為當地政府的主要難題。

容城縣的一個平王村能出現「染黑」村支書,家族式的「丁某某黑惡勢力」,其他兩縣情況自也差距無多。黑村官和宗族惡勢力一直是河北農村的治理難點,這一點中共官媒也多有報導,無需再做說明。

由此觀之,雄安新區管委會定下這樣的指標,似也不可簡單推定為缺乏法治精神、無視實際情況之類,而是有其深層的內在原因,若不給予明確壓力,長期積弊之下難免遇到保護傘的軟抵抗,最終淪為不了了之。

當然,輿論的擔憂也未可忽視。打黑除惡針對具體案件可以是針對性極強的點狀清理,但最終實現農村治理的清朗有序,仍是一個系統性的整治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可依賴運動式的整頓思維,而是應秉持更科學的政策實施,更嚴格的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