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籲改稱慰安婦為「性奴隸」 官方對歷史問題不再失位?
關注中國倖存慰安婦的長篇紀錄片《二十二》,本月14日在內地公映後,引起極大反響。內地女性媒體《中國婦女報》昨日(21日)撰文稱,「慰安婦」就是供日本軍人發洩性慾的性奴隸,而該詞在日語中使用等於否認日軍罪行,甚至被宣揚為一項崇高的愛國行為,應正名為「性奴隸」。
《中國婦女報》由全國婦聯主辦,而後者1949年由中共成立,具有準官方性質。
《中國婦女報》的文章指,要明白「慰安婦」的不恰當之處,需要先明白其歷史:二戰時,日本建立「慰安婦」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撫慰戰敗或對戰爭恐懼的士兵」,在軍國主義的蠱惑下,男人為了國家犧牲,女人為了戰士獻身,日本婦女充當「慰安婦」被洗腦成一項崇高的愛國行為。而在日本的《廣詞苑》中,「慰安婦」一詞是指「隨軍到戰地部隊,安慰過官兵的女人」。
文章續指,戰後多年來,日本政府和天皇曾對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婦女,表示出不同程度的謝罪和賠償意願,唯獨對中國20萬受害女性,採取沉默和迴避的態度。
文章表示:「日本政府之所以拒絕賠償,就是他們認為受害婦女充當『慰安婦』不是被強迫而是自願的」,「就是說,我們理解的『慰安婦』與日本方面理解的『慰安婦』並不是同一個意思」。
文章引述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在2012年的呼籲,將「慰安婦」改稱為「性奴隸」。因為「慰安婦」是從日本軍人的角度出發,而「性奴隸」強調飽受摧殘的婦女們是被侵犯的受害者。
《中國婦女報》最後強調,無論是「慰安婦」,還是「性奴隸」,都是指同一個群體,但稱呼改變的背後,「是對待這些受害者的立場與原則問題」。
《中國婦女報》1984年由全國婦聯創辦,獲鄧小平題詞,是唯一一份全國性的女性報紙。而全國各級婦聯與工會、共青團一樣,受各級黨委領導的群團組織,屬於準官方組織。而這種更改稱呼的呼籲由這樣一份準官方報紙發出,某種程度上可能意味著在國家層面上持續缺位的慰安婦問題,似乎有了更多的討論空間。官方也有意願在慰安婦歷史問題上做出反思與檢討。
《二十二》:拍攝時22名倖存者 上畫時僅餘8位
紀錄片《二十二》採訪了22位尚存在世的慰安婦,片中並無旁白,亦無任何歷史畫面,僅以一段段的採訪,串聯出她們的生存現狀。《二十二》本不被看好票房,沒想到上畫後好評如潮,只用5日時間,成為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紀錄片。
該片亦是中國首部公映的慰安婦題材影片,恐怕也是最後一部:因為在2012年拍攝時,有22名倖存老婦,而在上映前,僅餘下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