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難】內地農村孩子難入名校 北大清華生大多家境中產
「農村的孩子愈來愈難考上大學,而第一名都是我這種,家裏條件好又厲害的人。」生於外交官家庭的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日前說出這番話,點中了中國貧富問題影響升學的痛處,令到這問題再次成為大眾的討論焦點。
這番話看似是個人的感受,但其實有數據支撐。清華大學一項調查顯示,社科學院2014年入學的學生裏,入學之前曾到過境外的佔43.9%,沒有出過省的學生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學,到過境外的學生只佔2.3%,沒有出過省的學生則有22.7%。
這些數據其實是從生活方式反映出來的階層分化。到過境外旅遊,說明學生家境屬於中上層,而沒出過省的孩子大概是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這種觀察與更宏觀的數據也是一致的:2010年清華新生只有17%為農村生,而當年農村生佔全國總考生的比例卻高達62%。
中國人民大學自2009年持續進行「首都大學生成長跟蹤調查」,訪問了北京15所高校4771名在校生,並隨後兩年進行回訪。數據顯示出,隨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進入頂級高校的比例逐漸減低。
香港科技大學吳曉剛教授去年的研究闡明了這種關係: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居住地對於進入不同層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響,但對進入什麼層次的大學作用更加明顯是「所就讀的高中」及「是否獲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顧」。
吳教授發現,不同類型的大學學生所就讀的高中存在着巨大差異。清華、北大及人大學生中,近80%來自省級或全國重點中學,另有16%來自縣市級重點中學;而非211工程大學的學生中,僅有39.4%來自省級或全國重點中學,39.4%來自於縣市級重點中學。
北大、清華等名校也注意到貧富影響入學的問題,且有實際行動,如主動擴大在貧困地區的招生名額,甚至在國家貧困縣有專門的招生計劃。貧寒子弟缺乏資源,難考上名校也非中國特有的問題。社會學書籍《反社會的人》一書也指出,德國低收入家庭大多數很早放棄孩子的教育,任由他們瘋長,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美國常春藤名校(全為私立學校)也因學費高昂,讓人望而卻步,底層出身的孩子只能選擇申請獎學金,入讀較好的國立大學。
有評論認為,寒門子弟在起跑線上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相應的制度救濟,令其一直沉淪在底層;可怕的是,他們主動放棄了努力、向上的鬥志,不再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還說過一句話,「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