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跌出三甲:從汽車業宭境已預見這下場?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根據日本內閣上周公佈的GDP數據,去年最後一個季度該國GDP連續萎縮,打碎了許多人對經濟實現溫和增長的希望,日本2023全年的名義GDP水平為42萬億美元,被德國趕超,痛失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之位。
內需動力不足、日圓疲軟、通貨膨脹造成了日本GDP下滑,但在經歷疫情給全球供應鏈和經濟造成打擊後,許多人希望日本汽車行業能夠拉動經濟復甦,這一願景不但沒有實現。一個產業和國家經濟的共同輝煌以及共同衰落,似乎成了戰後日本擺脫不了的宿命,而在全球向電動車轉型的節點上,兩者或許難以避免式微的未來。

名義GDP是指一年內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以當前市場價格計算。跟實質GDP相比,名義GDP更易受到市場價格和匯率波動影響。而日圓大幅貶值是2023年日本名義GDP被德國超越的直接原因。但經濟學家認為,這也難以掩飾生產力與競爭力落後造成日本經濟疲軟的現實。作為二戰後日本支柱產業的汽車業,在電動車方面進退失據,若再無法跟上步伐,對於當地工業,甚至經濟也會有重大風險。

日本汽車製造商戰後崛起

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們還很難想像日本如何能崛起到達世界汽車之巔。戰後的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國家基礎設施遭到破壞,需求疲軟。超過140個城市中心被定為戰損城市,國家損失了約四分之一的國民財富。

在寒冷的冬天和農業歉收的之下,日本民眾徘徊在飢餓的邊緣,成千上萬的人睡在橋樑和鐵路立交橋下,還有數百萬回國的老兵在街頭乞討。日本被要求支付盟軍七年佔領的所有費用,耗費了其三分之一的國家預算,政府在數年內一直對食品實行配給制。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還嚴格限制汽車的生產,許多汽車生產商都身陷囹圄。1949年,代表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瀕臨破產。

直至1950年初,美國介入韓戰,形勢迅速逆轉。美軍向日本大量訂購卡車和其他戰爭物資,一系列「特殊採購」為日本經濟注入了數十億日圓,國內市場也在湧入資金的推動下突然繁榮起來。機動交通工具不再是極少數人的奢侈品,普通民眾對廉價的機動交通工具的需求大漲,本田、豐田等後來赫赫有名的汽車製造商抓住這一機遇,擴大生產。

2010年5月10日,美國時任交通部長雷拉胡德(右)和豐田汽車公司時任總裁豐田章男(左)出席在日本豐田總部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Getty)

這一時期,日本汽車製造商在生產線上漸漸形成了足以和美國、德國產業競爭的優勢。他們用日本電裝公司等供應商提供的堅固耐用、設計精良的產品,取代英國鬆散的電氣系統。日本學習了德國精湛的機械設計,並將其安裝在普通消費者買得起的汽車上。

日本汽車業的崛起有兩個關鍵優勢:穩定和注重細節的工程設計。日本汽車製造商以生產可靠性高、細節處理得當的汽車而聞名。他們用日本電裝(Nippondenso)等供應商提供的堅固耐用、設計精良的產品取代了英國鬆散的電氣系統;學習德國精湛的機械設計,後將其安裝在普通消費者買得起的汽車上。在市場運作上,日本借鑑了來自美國底特律的分級車型系統,鼓勵買家花更多錢購買基本相同的汽車,同時通過限制汽車款式和顏色選擇,避免了福特等美國製造商生產線中的混亂和低效問題。

1957年,豐田在加州設立了總部,這也是豐田在北美的第一個總部。當時,外國消費者對日本汽車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廉價的仿製品、抄襲品的印象(事實上,豐田推出的第一輛可乘用車便是抄襲雪佛蘭的成果)。但到1975年,豐田已經超越德國大眾,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品牌。

同一時期,日本也創下了戰後經濟奇跡。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保持這一地位數十年。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甚至有人預測日本廉價、優質的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將使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人們普遍認為,日本戰後創造奇蹟的秘訣,就在於令許多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工程師、設計師的卓越工藝,這種工藝又通過工廠車間裏一絲不苟的、高效的流水線實現最大化。自那時起,汽車產業就成了日本製造業的代名詞,也是促進國民經濟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的一大支柱,和國民自豪感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與國民經濟同沉浮

然而,汽車產業的「一家獨大」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1985年,汽車業佔日本製造業出貨量的13.6%。2000年代,日圓疲軟推動了出口繁榮,豐田等汽車公司因此受益,日本也因此獲得了二戰以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同時也減緩了向第三產業的經濟轉型。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這種出口依賴的脆弱性便暴露無遺。隨着美國和其他地區的消費者減少購買汽車和平板電視時,日本成為受衝擊最嚴重的主要經濟體。

然而,金融風暴後,汽車對日本經濟增長的影響還在增大。據第一生命研究所經濟學家星野拓也估計,2015年日本汽車出貨量價值為59.9萬億日圓(約5500億美元)。按價值計算,這相當於該國製造業出貨量的20.2%,這是該數字首次突破20%。目前,汽車業佔日本出口的比例仍維持在近20%的水平,在就業崗位更佔比8%。

民眾的心理也受到汽車業的影響。2010年,作為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日本汽車業額,豐田因零部件缺陷、可能會影響行駛安全宣佈在全球範圍內召回超狗100萬輛問題汽車。曾經是日本崛起為全球經濟強國的主要象徵,卻成了日本衰落的最明顯標誌之一。當時日本物作大學(Institute of Technologists)教授田中正友說:」

照這樣下去,日本將沉入大海。如果豐田不健康,那麼日本也不會健康。」而東京早稻田大學金融學教授野口幸雄則對《紐約時報》表示:「我們世界領先的製造業可能不再是世界領先。這對國民心理有很大影響。」

電動車轉型落後

如今,日本汽車業正在面臨對未來影響最深遠的挑戰。由於日本政府在電動車上的支持力度不足(日本目前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仍然遠高於對電動汽車的補貼)、以及行業對電動車的疑慮,日本已經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上輸在起跑線。

2021年12月14日,豐田汽車公司的 bZ 緊湊型SUV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公司電池電動汽車戰略簡報會後拍攝。(Reuters)

2022年,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佔全球汽車銷量比例達到13%左右,比2019年的2.6%高出足10%。而全球電動車競爭中領先的公司為特斯拉和中國的比亞迪等新汽車製造商,此外則是德國大眾等老牌巨頭,惟日本汽車製造商不在其中。儘管日產和三菱早在十多年前就發佈了全球首批電動汽車,但沒有一家進入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前 20 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2022 年共售出1050萬輛汽車,當中只有2.4萬輛為電動汽車。

儘管去年以來許多製造商開始籌備在電動車領域奮起直追,但許多人認為這些行動為時已晚,無法趕上更發達市場的時代變化。企業管理顧問Murasawa Yoshihisa對《經濟學人》雜誌表示,日本的汽車製造商「就像德川幕府時代的閉關鎖國,拒絕看到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日本經濟在「失去的幾十年」中所上演的。學者們認為,過去十幾年來,日本的經濟的問題在根本上缺乏活力,新成立的企業太少、老企業的薪資和企業文化又幾乎沒有變化,使經濟發展停滯。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從第三大經濟體跌落是外界預期的現實。

本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岡崎哲司說,最新國民生產總值數據反映了日本經濟疲軟,在全球經濟中的存在感可能會降低:「幾年前,日本擁有強大的汽車行業。但隨着電動汽車的出現,這一優勢也被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