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以巴衝突:加沙、西岸如何形成?和平協議未解紛爭?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0月7日爆發五十年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攻入以色列南部軍事基地並擄走多人,以色列大舉空襲加沙地帶反擊,戰事持續升級,至今已逾1200以色列人及900巴人死亡。數十年來,以巴之間為何仍然衝突不斷?以色列建國後,以巴歷史性的《奧斯陸協議》是什麼、為甚麼沒能帶來和平?
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後,以猶太人為主以色列人得以實現了在歷史上被驅趕出家園後的復國理想,卻又令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失去了國家,開啟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乃至更廣泛的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難解的冤讎,伴隨着數十年的武裝衝突。
《奧斯陸協議》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在挪威簽訂和平協定——《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為雙方首次相互承認,共同承諾結束長達數十年的衝突,後又附以《奧斯陸第二協議》。協議的最終目標是在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換取巴勒斯坦人永久停止對以色列目標的襲擊的承諾,該方案也因此被形容為「土地換和平」。
但在一些巴勒斯坦人眼裏,協議本身是賣國行為,因此也被稱為「巴勒斯坦投降的工具」、「巴勒斯坦的凡爾賽(條約)」。根據協議條款,約旦河西岸地區分為A、B、C三個區域,即巴勒斯坦控制區、以巴共同管制區、以及以色列控制區。巴勒斯坦亦被賦予對加沙地區的有限度的管制權。該地區後被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亦即此次發動衝突的哈馬斯控制。
兩國方案不了了之 以定居點擴大
1995年9月以巴簽署《奧斯陸第二協議》,更詳細地討論了實現巴勒斯坦自決以及以巴和平的具體方案,包括以色列軍隊分階段撤出其自1967年以來非法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以及向巴勒斯坦政府移交權力,但原定於在五年內達成的最終條款卻並沒有實現。
雙方繼續就達成和平協議的路徑爭論不停,所有重啟談判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協議中原作為臨時安排的分區管治延續至今。與此同時,以色列繼續擴在西岸的定居點,這又被巴勒斯坦人視為消滅巴勒斯坦國的行動。巴人已不再信任以色列人對和平的誠意,在很多人看來,兩國方案已經失敗。
衝突與失衡
在這一背景下,包括哈馬斯在內的激進武裝組織反對配合以色列的現巴勒斯坦總統及其領導的政府,持續在以色列境內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展開大大小小的武裝抵抗。
作為回擊,以色列在過去十餘年間發動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嚴重的為2014年的衝突,造成逾2100人死亡。然而,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次以巴衝突中雙方死傷情況嚴重不均衡。隨着以色列持續擴大定居點,以巴持續的小規模衝突也在近年達到最高點,但基於過去7、8年已沒爆發大規模衝突,哈馬斯的沉寂令以色列放下了戒心。
從以下圖表可見,過去12年主要以巴衝突釀成的傷亡人數。巴人死傷數字固然每次都遠超以色列人,而這次新一輪衝突,哈馬斯的陸空突襲、入城入村屠殺平民,已至今導致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已遠超近10年的總數,可想而知這次突襲對於以色列民眾所帶來的震撼程度。兩個民族的血海深仇,恐怕再添一筆血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