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正經歷一場生活成本危機:加人工就是對策?
每日,不論是在新聞報導或與朋友和熟人的交談中,都會提到幾乎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上漲。從每周的購物和電費,到汽車入油和游泳課程,大多數的開銷所需要我們支付的費用都更高了,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這一影響。那麼,生活成本究竟是什麼?其高低又是如何衡量的呢?
作者:澳洲坎培拉大學(University of Canberra)政治、經濟和社會學院高級講師John Hawkins
「生活成本」是指人們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所要支付的費用。最常用的衡量標準是澳洲統計局編制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它代表了一籃子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這些價格則反映了生活在大都市家庭的消費情況。每個項目的權重與其在這些家庭支出中所佔的份額相對應。不過,消費價格指數並不包括土地或金融資產(如股票)的價格。
價格的變化率被稱為通貨膨脹。20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急劇上升,石油價格衝擊市場之後尤甚。在那之後過了很長時間,通脹率才回落。20世紀90年代初,澳洲儲備銀行將通脹目標定為2-3%,以在中期內保持低通脹。
經過長時間的低通脹後,2022年澳洲通脹率再次大幅上升。現時,通脹率則在下降。
美國和新西蘭等類似的經濟體也出現了這樣的模式。疫情造成的供應瓶頸已經緩解,大多數經濟體的利率上調導致經濟活動放緩。
並非所有商品價格都以相同速度上漲
一些商品的價格漲幅相當平穩,與總體消費價格指數保持一致。而汽油和新鮮食品等其他價格的波動則要大得多。
自1972年以來,CPI中的一籃子固定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了近12倍。但有些價格漲幅更大。同一款香煙的價格幾乎是原來的60倍(反映了稅收的增加);勞動密集型的美髪行業價格則是原來的20倍;其他商品的價格漲幅要小得多,尤其是在澳洲削減關稅並開始從低成本生產國進口更多商品之後。而服裝和電腦的價格則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下降。
人們通常認為通貨膨脹率高於CPI報告。這是因為價格大幅上漲往往更引人注目。你很少會在頭條新聞中看到那些沒有變化的價格。至於服裝變得越來越便宜的討論則更是罕見。
現在的樓價是1972年的50多倍,比CPI的漲幅大得多。不過,這其中有部分是源於質量變化——澳洲房屋的平均面積擴大了約一倍,目前可能已經居全球首位,這就不是單純的價格變化。
通脹因人而異
此外,CPI反映的是一般家庭面對的平均價格變化,這意味着約有一半家庭的消費品價格漲幅較CPI更高,另一半的家庭較低。
不同的家庭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亦不同。退休人員往往在醫療保健方面花費較多,而在托兒服務方面花費較少;低收入家庭在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上的支出比例較高。
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煙草的支出佔了總消費近4%。當然,不吸煙的人不花一分錢,而大量吸煙的人花的錢要多得多。因此,香煙價格的大幅上漲對一些人的影響很大,而對另一些人則完全沒有影響。
澳洲統計局公佈了一些單獨的生活費用指數。這些數據受到的關注要少得多,部分原因是它們是在消費物價指數之後發佈的。這些指數與消費物價指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還包括利息,並且提供不同階層人士的數據。
這些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僱員在此前一年的生活費用上漲了 9.6%,但自費退休人員的生活費用上漲了 6.3%,領取養老金者的生活費用上漲了 6.7%。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利率上升,從而使更可能持有抵押貸款的僱員比退休人員生活成本上漲更多。與此相比,同期的消費物價指數增長了 6%。
生活費用問題
當收入(尤其是工資)跟不上生活成本時,生活成本就會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長期來看,工資的增長往往快於物價的增長。這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經濟體的生產效率提高,工人和公司也都會從中獲益。
但短期的情況則未必如此。上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澳洲的工資在過去一年內僅增長了 3.6%。這遠低於當前 6% 的通脹率,卻與儲備銀行預測的下一年的物價增長率相近。
工資不僅是工人的收入,也是企業的主要成本。因此,如果工資增長過快,尤其是出現加速增長,就有可能出現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
今年第二個季度的工資年增長率為3.6%,略低於第一個季度的3.7%年增長。過去三個季度的季度增長率則穩定在0.8%。如果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接近中期平均水平,那麼這樣的工資增長幅度應該不至於令人擔憂。
如果企業開始預期原材料和投入品價格以及競爭對手的價格將繼續強勁增長,那麼它們就有可能繼續大幅提高自己的價格。這有可能導致價格螺旋式上升。
澳洲儲備銀行正試圖引導經濟沿着它所謂的狹窄道路前進。它希望通過提高利率來減緩經濟增長速度,並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將通脹率恢復到2-3% 的目標。但它也希望不要加息過多,以免將經濟推入衰退,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
該銀行的目標是使生活成本每年增長約2-3%,收入增長略高於此,從而使所有澳洲人的生活水平隨着時間的推移穩步提高。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