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退核、芬蘭啟核:歐洲核能使用為何南轅北轍?
本月16日,德國僅剩的三個核電站停止運行,這個與核能鬥爭了數十年的國家正式與核能告別,進入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雙足鼎立的時代。不足數小時後,芬蘭的奧爾基洛托島核電站3號機組(Olkiluoto-3)開始正常發電,該機組為目前歐洲最大的核反應堆,加上其餘4個反應堆,預計該國未來將有超過40%的電由核能產生。
同樣身處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中心、並致力於實現碳中和、向綠色能源轉型,為何這兩個歐洲國家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整個歐洲地區在過去數十年間都在核能使用與否的問題上爭論不休,70年代美國三里島的核泄漏事故、80年代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Chernobyl)事故、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都成了反核運動的推手,並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和平及生態主義政黨——綠黨的催化劑之一,該政黨又隨之成為歐洲反核運動的政治大本營。
然而,在近年減碳的呼聲下核能再次受到關注,俄烏戰爭的爆發成為了各國核能政策的轉折點:本已決定退核的比利時宣佈為其核能產業再續命十年,以確保能源安全;英國與法國就共同發展核能簽署合作協議;瑞典則預計在明年3月實施新法案、允許建設新核電廠,扭轉核電在該國漸微的趨勢。
芬蘭:本國核電安全性毋庸置疑?
早於2002年,芬蘭經已拍板「擁抱核能」的決定,使其成為切爾諾貝爾事故後,最早向核能轉向的歐洲國家。
當時芬蘭一共有兩個核電站、四個反應堆,均於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建成。但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後,核能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成為禁忌,以反對核能為基礎、高舉生態主義旗幟的綠黨已經從德國蔓延至歐洲各個國家的主流政壇,包括在芬蘭。每當鄰國傳出疑似核事故的消息,芬蘭人同樣會湧向藥店、囤積碘類藥物。
但對於本國核電站的安全性,芬蘭人卻鮮有質疑。即便在核電廠所處地方居民也支持建廠、相信其安全性。芬蘭Eurajoki市(Olkiluoto-3周邊城市)Harri Hiitiö官員曾對媒體表示:「在核電站運行的超過40年時間裏,當地約75%的民眾都始終支持核能產業。」
據獨立能源智庫Ember去年的數據,芬蘭有76.1%的電力來自低碳能源,主要是核能發電,佔29%,其次是水力和生質燃料,各佔16%,之後是佔14%的風力。芬蘭新政府早已明確表態,要讓核電作為國家能源政策的基石,主要考慮是滿足長遠的碳中和目標和能源安全,未來核能將供應全國所需的40%能源。
作為俄羅斯的鄰國,歷史上芬蘭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一度達到七成,太陽能、風能這兩種可再生能源也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在大多數芬蘭人眼中,該國兩個核電站不僅長期供應着四分之一的電能、對該國重工業核實現能源獨立有着重要作用。事實上兩個核電站在安全問題上也無懈可擊。
從民調上看,儘管芬蘭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民眾支持對核能受到切爾諾貝爾、福島核災影響,但其程度要比德國等國家小的多。由於這些原因,2002年芬蘭議會投票通過新核反應堆的建設,與歐洲反核大勢背道而馳。
德國反核運動:從民間到政府
但在綠黨和反核政治運動的誕生地——德國,民眾的看法幾乎天差地別。早在三里島核事故之前,當政府試圖推進一個新核電站的建設,近3萬名示威者到現場抗議,據德國聯邦議會,1976年時已經有47%的西德人反對核能。民間的反核運動推動了綠黨在1980年的成立,又在3年內把這個新生的黨派送入德國議會,第一年便獲得27個席位。隨着切爾諾貝爾事故進一步推動反核運動的聲勢,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指,在該報1989年委託民調機構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只有3%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應該建造新的核電站。
到了福島核災以後,德國的政治光譜中已經只剩下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支持核能。無論是德國政府在70年代能源危機下與反核派的頻繁衝突,還是默克爾政府復興核能計劃因的民意而胎死腹中,德國政府始終受民間反核力量的制約。
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Stephen Gross對《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表示,德國左派對核電那種不透明、由國家權力和技術官僚主導的特性感到警惕,這種不信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反核運動。
在這點上芬蘭人與德國人大不相同。來自芬蘭一家非盈利研究機構(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的核科學家Ville Tulkki表示:「芬蘭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信任當局和專家的文化」,公眾相信核電站的廢料能夠得到安全處理,這使得民眾對核能的接受度更高。
去年發生的俄烏戰爭終於動搖了德國人的反核立場,原計劃於去年底關閉的最後三個核電站,最終延續使用至今年4月。超過一半的德國人現在支持核能,但對於政府而言,退核已經是一條不歸路。
12%仍來自核能 退核談何容易?
今天,德國為自己的能源轉型或能源轉型設定了雙重目標,該國一方面希望從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生產,轉向基本無碳的能源部門,另一方面則同時到 2023年逐步淘汰核能,往後專注以可再生能源填補空白的目標。
德國目前雖有40%能源產自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生物燃料等,核能佔比也越來越低;官方更預計到2030年甚至更早,有80%德國能源可來自再生能源。然而,該國於2021年仍有12%的電力來自核能、28%來自燃煤,還有15%是天然氣,長遠要完全轉變能源結構、走向無碳能源絲毫也不容易。
德國最新的民調亦顯示,59%的受訪者不同意徹底關閉國內的核電廠,另一項民調也顯示逾六成受訪者贊成暫時保留三座核電廠作為備用,包括一些原本反核的人士,主要原因是擔心在俄烏衝突持續的情況下,今後的能源供應和價格問題。
誠然,在全球環保減排的大趨勢下,核電的重要性與如何安全使用,或許是許多國家不能逃避的議題。有意見認為,在真正讓全德國進入無核家園的時刻,要求認真看待核技術、相關的財務及法律等的聲音反而更見突出,綠黨等長期反核的勢力在慶祝之餘,免不了在今後電力短缺時面對更多的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