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逝世│日本「右翼大佬」殞落——未完的家族夙願
作為日本二戰後唯一二度拜相的人,安倍晉三可謂最具影響力的日本政治家之一,年少時資質平平,但出身自政治世家,也助奠定了戰後日本的右翼發展路線。然而,右翼旗手逝世,雖無法親眼見證他日本成為他心目中「正常國家」夙願,但其主張及欲推動的修憲工程,其遇刺身亡或許成催化劑。
安倍出生自政治世家,外公岸信介(原姓佐藤)及外叔公佐藤榮作皆曾任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也憑着外父家族的提攜,曾出任過外務大臣一職。媽媽洋子從小就對三名兒子說:「男人就要當政治家!」不過,在學期間的安倍成績上並沒展現出特別過人的資質,也不特別勤奮,但家族的耳濡目染及鋪路也是安倍終歸踏上政途的原因。
外公岸信介是日本保守派源流,安倍也個繼承家族信仰是政壇鷹派。無可否認,岸信介是安倍的政治啟蒙者,沒有這位「強大的」外公培養與鋪路,安倍甚至是其父親安倍晉太郎(即岸信介女婿),根本沒可能在政壇上扶搖直上。有「昭和妖怪」之稱的岸信介曾在滿州國擔任要職,出任過東條英機內閣的商工大臣,而且曾在昭和天皇對美宣戰的詔書上簽名,因而在戰後曾被列為「甲級戰犯」,收監三年後最終脫罪。岸信介在重返日本政壇後,更登上了首相之位,其任內日本除了迎來經濟起飛,岸信介亦跟隨了美國親台反華的策略,而更具爭議的《日美安保條約》,影響日本至今。
安倍對於外公促成簽定的《日美安保條約》抱着篤定的信念,大學時期的安倍甚至全面研讀了《日美安保條約》,並認定這是一條對日本未來生死攸關的條約。安倍承襲了外公強烈反共親美的態度,政治主張深受外公影響,說自己「從小繼承了岸信介的DNA」。他甚至不否認,他對於修憲議題的執着也許就是源自外公,認為這就是必須完成的家族使命,也是使日本恢復「獨立」的目標。
正如母親洋子所言,安倍晉三在「政策」上像外公岸信介,「政局」上更似父親晉太郎。由美國求學歸來後,安倍本來進入了神戶製鋼所打工,但後來因父親安倍晉太郎獲中曾根康弘任命為其內閣外相(1982年-1986年),父親就叫他當秘書,28歲的安倍於是便正式展開政治生涯,開始跟着父親出訪世界各地。「父親外訪39次,我隨行了20次」。
而近距離的半外交官生涯,也給安倍帶來了實戰機會,見識到父親在冷戰末期,跟美國、蘇聯兩大國周旋,其宣導的「開創性外交」大大改變了日本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跟岳父岸信介的反華態度不同,安倍晉太郎承認中國是不能不重視的國家,「與一個人口十億以上的國家保持穩定關係,不僅對日本,乃至對亞洲都是重要的。」在1978年,中日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安倍晉太郎亦被視為幕後功臣。
從政後的安倍一直有着讓日本重新成為「正常國家」的宏願,讓自衛隊成為正常軍隊,並主張擺脫戰後反省的「自虐史觀」。除了在首個任期把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多年來一直推動修改「和平憲法」──這日本第九條憲法規定,日本將永遠放棄以武力及發動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到第二任期,安倍內閣在2014年7月透過釋憲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即使自身未受攻擊,也可以為阻止針對別國的攻擊而使用武力。翌年9月又通過「新安保法」,准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及允許自衛隊出兵海外。就算遭到刺殺前,為參議院選舉奔走,修改和平憲法也是其核心推銷的議題。但不得不承認,安倍晉三在與華交往的態度上,又有點其父親的影子。
奔走演說為推動修憲
安倍在第二任期又致力拼經濟,力銷「安倍經濟學」,推動多項自貿協議,並且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擴大日本出口,吸引海外旅客訪日。然而相關經濟成果未收獲,過去兩年,疫情及環球政治形勢已把日本經濟推往危險的境地。
日圓滙率於6月貶值至24年來最低水平,民眾深受通脹問題困擾,也成為10日參議院選舉的影響因素。不過,安倍月前亦曾就日本經濟問題表態,反對日本央行改變量化寬鬆政策,指日本央行如果為遏制日圓進一步下跌而提高利率,顯然是錯誤決定,根本沒有必要為目前的日圓水平感到擔憂。
這次參議院選舉,首相岸田文雄更著重克服經濟民生問題,相反,對於現為自民黨最大派系「清和政策研究會」(清和研)會長的安倍晉三而言,這更大程度是一次動修憲的良機,希望在兩院總議席都能提高至三分之二的修憲門檻,即82席。(去年眾議院選舉中,「修憲派」勢力已取得四分三的議席,主要是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及國民民主黨四個右翼政黨)
加速日本「右傾」?
是次遇刺案的發生背景,正是參議院選舉前夕的一次站台活動。安倍聽聞到屬於他派系的參選人「選情告急」後,前一天才臨時改變了原定去長野的計劃,連忙更改行程翌日早上先到奈良。
可是,安倍因此遭遇不測。安倍之死其中直接的影響相信就對周日的選舉起了催票作用,引導游離票流向自民黨。即使現任首相岸田文雄跟安倍「派系不同」,但遇刺案必然會強化了自民黨的執政地位,可能最終有利「修憲派」推動修憲。
有人認為,安倍被刺殺身亡對於日本政治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其一些右翼理念會被放大,包括推動修憲、增加軍費以及介入台灣問題等。畢竟安倍是在位最久、戰後最具影響力的日本首相,其政治理念決不會「後繼無人」。如今舉國受同情及悲哀情緒籠罩之下,黨內政客以至日本民眾,或許更易認同安倍的「遺志」,不排除加速日本「右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