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超車?│越南不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plan B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5月以來,中文輿論突然就颳起一波鼓吹越南經濟的浪潮。事起,今年第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為891億美元,按年增長13.4%,被部分媒體包裝為「越南一季度出口額首次超過深圳」。而實際上,早在2019年,越南全年出口額就已經超過了深圳,這幾年深圳也沒有反超。
此為「越南超車?」專題報道的第一篇。

越南經濟,雖說發展潛力還是挺大的,但越南經濟從各方面來說,其實跟中國都沒有可比性,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而如果細看越南貿易數據,就一目瞭然——當然可以有Made in Vietnam,但越南不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plan B。

被忽略的貿易逆差

越南的成績是不可否定的。從2002年的364.5億美元,到2021年的6685.4億美元,20年間越南進出口額增長了17倍,貿易規模位於全球第20位。在越南身前的19個國家中,只有中國、墨西哥、印度、俄羅斯是發展中國家。墨西哥、俄羅斯不以加工製造業見長,緊隨中印,越南在某種程度具備了「世界工廠」的雛形。

越南製造業的發展和外貿頗有中國90年代發展起飛的模樣。(Getty)

但,事實上,僅看增長顯然是錯誤的。故事還要從這兩個關鍵數據說起。

繼越南第一季度貿易數據報喜後,事實上,越南5月出口按年增長16.4%。而最關鍵的是,越南5月的貿易逆差是17.3億美元。再看一個數據,2022年前4月越南實現貿易順差25.3億美元,然而同期,越南對華貿易逆差超200億美元。

什麼意思呢?對於越南這樣的完全出口型國家來說,貿易逆差基本就意味着沒賺錢。

以越南前5月進口商品結構來看,生產資料佔93.9%。其中機械設備、工具及備件佔比44.8%,下降0.3個百分點,原材料和燃料佔比49.1%。足可見,越南的貿易逆差,來自於越南的製造業進口需求。

而中國則是越南最大的進口國。前5月,中國以496億美元成為越南最大的進口市場。很湊巧的是,美國以467億美元成為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二者幾乎持平。簡單說就是,越南從中國大量進口生產物資和原材料後,通過越南製造,再轉手出口到美國。

越南受限於人口和國土面積,再加上本身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越南製造業整體處於早期的積累階段,還遠沒有形成產業鏈的規模效應。所以,越南製造必須要從中國大量進口生產物資,主要就是機械設備、工具和零部件。從這個角度看,越南製造業只是中國產業鏈的一個延伸。

Made in Vietnam 外資依賴的背後

過去這些年,時常聽到各種產業鏈轉移到越南的說法。第一季度,越南有5種商品出口額超過50億美元,分別是手機及零件、電腦電子、機械設備、紡織服裝、鞋類,合計佔外貿進出口的60%。乍看之下,對啊,這些不都曾經是「中國製造」嗎?怎麼就成了「Made in Vietnam」(越南製造)?

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成了「Made in Vietnam」。(Getty)

坦白說,無需避諱「產業鏈轉移」這個說法,原本就已經持續多年。很簡單,以電子產業為例,今年一季度越南電話和電子零部件出口額142.3億美元,計算機電子產品及零部件出口額130.5億美元,在越南出口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子產業轉移到越南,成長到這個規模,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

越南加工貿易實現了從0到1的歷史跨越,其實從2008年次貸危機後就已經發生。2008年金融危機從東南亞席捲全球,全球產業資本重新洗牌。由於對世界市場融入度不高,越南幸運躲過一劫,這為其爭取到了寶貴的市場真空。越南港口眾多,交通便捷,勞動力、土地生產要素成本低,是資本的絕佳去處。加之,其實早在1986年越南總書記阮文靈主政期間,越南就通過了激進的外商投資法案,「動員一切力量吸引境外資本」,有超自由的外資環境。

時任三星會長的李健熙與接班人李在鎔,危機中奔赴越南。不久後,一座耗資6.7億美元的手機制造廠在這裏拔地而起。隨後十多年,三星對越累計投資180億美元,建立了200多家本土供應商。目前,越南已是三星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2007年越南加入WTO,郭台銘親自參觀了從深圳龍華工廠到河內的跨國運輸路線。2018年貿易戰升級,鴻海加速向越南轉移。一方面,將美國網通產品的製造中心,從廣西南寧遷到了越南北寧。另一方面,將部分iPad和MacBook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此後鴻海對越增資2.7億美元,開始擴大對液晶顯示屏的生產。事實上,大陸供應商也在瘋狂投資越南。立訊精密、歌爾聲學、藍思科技、德賽電池等廠商紛紛小步快跑出國門,投身北越搞生產。

除此之外,來自全世界的紡織鞋帽訂單,也在瘋狂湧入越南。胡志明市服裝、紡織品、刺繡和針織協會主席此前表示,很多紡織服裝企業獲得了大量訂單,可以生產到今年年中甚至9月,甚至在越一些工廠訂單已經排滿整年。

越南的鞋履生產已經非常成熟。(Getty)

全球訂單拉動了越南加工製造業的興盛。外資湧入加工製造業,一個由訂單與外資合力驅動的加工貿易鏈,在越南形成了。

但其實,從這些轉移過去的工廠就可以看出來,大部分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就算是電子製造行業,越南承擔的也主要是產業鏈條上的裝配架加工環節,而不是整個產業鏈整體搬遷到越南。中國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指出,「在越南和珠三角的調研告訴我們,從中國向越南轉移的,並不是某些行業中的整個產業,而是該產業生產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環節,主要是對供應鏈需求較低、人工成本佔比較高的環節,通常是最終的組裝環節。其他環節很難轉移出去,仍然留在中國的供應鏈網絡中。」

一個最好的故事是,全世界都知道三星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至越南,但可能都沒注意到,三星2018年年底關閉天津手機工廠後,隨後立即宣佈投資24億美元在天津新建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生產線。與此同時,三星西安存儲晶片工廠二期如火如荼。這一項目投資總額達150億美元,建成後將使西安成為全球最大的閃存晶片生產基地。很多跡象顯示,對三星等眾多海內外企業而言,中國正在從低端的勞動力工廠,轉變成承接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地區。

時任三星會長的李健熙與接班人李在鎔很早就選擇了越南建廠,將生產線轉移。(新華社)

產業資本肯定會基於對利潤的追逐,自發的進行這種低附加值產業轉移,這是很正常的。數據也佐證了,轉移到越南的產業鏈,大都是集中在下游,大量生產資料仍然需要從中國中上游進口。再加上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就有很多中國企業也自發去越南建廠。他們在越南進口自己在中國已經生產好的半成品,只是在越南做一個最後的組裝,貼上越南製造的標籤,再出口到美國。這是為了規避美國各種貿易戰。所以,越南出口到美國賺的貿易順差,其中有一部分,還是中國企業賺走的。

中國製造向越南等新興經濟體轉移,也是中美貿易摩擦及區域交流合作加強的產物。早在2008年,深圳國資就在越南海防市傾力打造了中越經貿合作區。經過十多年聯合推動,目前中越合作區內已有多家中國行業龍頭入駐,涵蓋電機、安全氣囊、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60多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對越南的相關投資。從數據看,中國是越南主要的外資來源國之一。

中國「製造業外流」本質

中國低端製造業向越南轉移,本質上也是中國持續多年產業升級的結果。早在4萬億投資後,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壓力已經日益凸顯。此後,隨着中國開啟「騰籠換鳥」「清理過剩產能」等產業政策調整,不少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都紛紛將低端產能轉移到海外,同時加碼國內高端製造業的佈局。而與此同時發生的是,其實一系列相關研究都顯示,不僅中國與越南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在加深,而且中國同整個東南亞國家的一體化程度都有不斷加深的趨勢。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製造業外流」的核心本質,實際上是國內供應鏈規模以及生產網絡不斷擴大後的「溢出」。

從工業增加值的巨大差異來看,中國真正轉移到越南的是部分製造流程中的簡單生產和組裝環節,即對人力成本較為敏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無可厚非,因為資本會遵循「冷酷」的成本計算規則。

但是,中國其他高技術製造業,比如高鐵、大飛機、核潛艇、半導體等幾乎不可能轉移出去。此外,雖然對外貿易相對興旺,但越南的貿易主要嵌合於美國的消費網絡,而生產主要嵌合於中國的生產網絡,因此越南極易成為中國供應鏈網絡的「外溢」以及通達世界市場的「中介」。

中國製造向高技術製造業轉型,比如高鐵、大飛機、核潛艇、半導體等幾乎不可能轉移出去。(微信@中國鐵路)

基於此,長遠來看,越南製造業之於中國製造業並不會形成此消彼長的替代關係,而是一種相互支撐、優化配置以及協同發展的模式。由此,越南不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pla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