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金屬戰│由礦產投資到壟斷礦物加工 中國早著先機領跑?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估計,在17個種礦物中,最關鍵的將會是鋰、鎳、鈷、銅、石墨和稀土。有專家認為,中國除了掌握其中的大量稀土資源外,同時還壟斷礦物的加工環節,使得中國在全球關鍵金屬的資源爭奪競賽中,掌握了較其他國家更多的優勢。
此為「關鍵金屬戰」專題系列之二

提到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許多人第一時間或會想到稀土(Rare-Earth Element,REE)。稀土是非常珍貴的戰略資源,由化工、電子、電動車、再生能源、醫藥,再到軍事領域等,均屬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國為世上稀土資源儲量、產量最多國家。2020年全球稀土儲量為1.2億噸,中國稀土探明儲量達到4,400萬噸,穩居全球之首。

過去十年,中國積極開採且有效布局稀土產業,配合近年不斷強化的「一帶一路」倡議計劃,掌握了不少非洲重要礦產開採權,進一步穩坐稀土大國的寶座。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中國境內雖只擁有世界36%的稀土儲量,惟其提煉後的金屬出口卻佔全球70%;而且在稀土加工和處理方面,中國更是位居主導地位。在未來幾十年,再生能源、電動車以及5G產業的發展,稀土需求將不斷翻倍,屆時中國的話語權勢必更大。

稀土業界將全國所有稀土採礦和冶煉分離企業歸併成為兩大集團,圖為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於去年12月在江西贛州成立。(新華社)

此外,為了確保相關的優勢地位,中國近期宣布成立「中國稀土集團」,屬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中國稀土產業自2003年起已先後經歷三次大整合,一步步減少公司數量及擴大公司規模。在最近一輪重組中,業界將全國所有稀土採礦和冶煉分離企業歸併成為分別以南北為基地的兩大集團,以進一步強化了北京在這一重要戰略資源領域的控制。

最大優勢在壟斷加工?

稀土以外,其實中國目前還是全球主要的精煉鈷生產國。雖然剛果鈷產量佔世界的三分二以上,但中資公司亦擁有或投資該國絶大多數大型鈷礦。此外,中資企業近期大手筆投資印尼鎳礦,再次引起各國關注。

中國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於5月宣布,擴大在印尼高冰鎳業務,將與新加坡RIGQUEZA國際公司合作,投資總額達12.6億美元,在印尼投資年產4萬噸高冰鎳(高冰鎳是鎳精礦經電、轉初級冶煉而成的鎳、銅、鈷、鐵、硫金屬硫化物的共熔體)的生產線。這是兩間公司的第二度合作,去年雙方曾簽署另一項年產6萬噸高冰鎳的合作項目協議。據統計,印尼約七成出口鎳皆流向了中國。

中國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大,對鎳、鋰的需求將大幅增加。(Getty)

鎳可以用來增加電動車電池能量密度,從而提高行駛里程。市場調查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受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大的影響,至2025年和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的鎳金屬需求量將分別增至2022年需求量的約兩倍和六倍。

事實上,中國在過去幾年大幅度擴張海外礦產投資規模。據內地礦業雜誌報導,截至2017年,中國投資海外礦山資源總規模,經已達到驚人的18,000億美元,相信之後幾年的規模會更高。

有份撰寫《關鍵礦物在向清潔能源轉型中的作用》報告的IEA分析師金泰潤(Tae-Yoon Kim)表示,到2040年,全球對各種關鍵金屬礦物的需求將迅速增加。他分析了在開採和加工這些礦物的領先國家,指出雖然在開採方面多個國家均有優勢,如鈷大多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鎳來自印尼、鋰來自澳洲及玻利維亞、銅來自智利、稀土來自中國等;然而,壟斷所有這些礦物加工的只有一個國家,就是中國。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加上關鍵金屬的全球布局,令國家得以取得領先地位。(Getty)

彭博新能源財經研究中心金屬和礦業主管Kwasi Ampofo認為,目前中國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可以從這一變化中受益,「如果中國決定通過其加工廠將俄羅斯的稀有金屬生產輸送到其他國家,然後將其產品出售給其他國家,那麼中國可能是最大的贏家。」

稀土優勢降、鋰需求大

所謂知己知彼,中國在關鍵金屬競賽中掌握優勢的同時,不可忽略自身的潛在困難和挑戰。首先,中國經過多年來高強度開發,稀土資源迅速消耗。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稀土儲量於2016年的時候還有5500萬噸,但到2020年經已跌至4400萬噸,其儲量的全球佔比因而由近50%下降至約36%,未來佔比將持續下降。

中資企業近年在全球投資各類稀有礦物礦場,圖為辛巴威馬斯溫戈省的比基塔鋰精礦。(新華社)

由於稀土在全球範圍內並不真的稀少,美國地質調查局表示,這些最初被認為稀有的元素其實在地殼中「相對豐富」。近年來,世界各地在潔淨能源的推動下出現稀土探礦熱,從南美、歐洲、非洲到亞洲都有新的稀土礦藏被發現,其中很多已處於開採階段。 中國地質調查局近期已撰文指出,隨着中國稀土資源的開採和其它國家新稀土資源的發現,世界稀土資源儲量格局已經發生改變,「我國稀土資源優勢已逐漸減弱」。

另一個難題是急需增加國內鋰產量。鋰是製造可充電電池的主要材料,用於手機和電動汽車。隨着中國近年發展成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國,對鋰的需求亦不斷增加。現時,中國雖是鋰鹽加工大國,惟鋰資源卻高度依賴進口。

2019年國內利用自身的鋰資源加工的基礎鋰鹽僅為6.5萬噸,其餘鋰精礦依賴進口,共進口172萬噸鋰輝石精礦,且進口礦石主要都來自澳洲。國內有意見認為這方面的情況或會造成「卡脖子」的風險,一旦某些外部因素導致國內企業持股礦場停止供貨,國內鋰礦供應勢必會出問題。

中企近期助推印尼鎳產業升級,圖為印尼東南蘇拉維西省的鎳工廠。(新華社)

還有地緣政治的風險。例如,去年在鋁和鐵礦資源豐富的西非國家幾內亞發生軍事政變,或影響該國作為「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盟友、中國在當地的鋁土礦進口和開採以及大型鐵礦石項目等;近年秘魯南部的一座大型中資銅礦也在當地引起爭議,曾多次引發抗議和圍堵活動,對中資企業在當地的開採工作亦構成一定影響。

最後是其他國家積極投入競爭。美國國務院早前宣布,將與主要夥伴國家建立了礦產安全夥伴關係,以確保稀土、鋰等關鍵礦物供應鏈安全,抗衡中國。

幸而,得益於北京在關鍵金屬問題上的早著先機,中國目前在這方面的優勢依然明顯,長遠或有利國家在這場激烈競爭中保持領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