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全球的烏克蘭人:遠在北美作祖國「最強後盾」
「移民加拿大對我們來說很艱難,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如此。但能夠從更早到埗的前人身上看見自己也是種鼓舞,反映這是適合我們的地方,還是我們可以遵循的道路。」Zoya Kostetsky表示。她於2005年由烏克蘭利沃夫市(Lviv),搬到加拿大的溫尼伯,現從事工匠的工作。
自今年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她和許多海外烏克蘭人,成為了支援祖國最積極的一群,其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絲毫不能忽視。
自俄烏戰事爆發以來,Kostetsky見到許多同樣為事態感到憂心忡忡的烏裔同胞。對她而言更留下了沉重的烙印,尤其是當她考慮到如果家人早年沒有離開祖國的話,今天全家都得上戰場。她表示:「我父親還年輕,可以參軍,故他會參戰,我也會。而我媽媽是一名醫生,故她會在戰爭中從事醫療工作。還有我的兄弟亦會參戰,故我們全家都會在前線戰鬥。」
因此,如今安然避戰的Kostetsky渴望做點什麼來幫忙,於是決定組織一場抽獎活動,透過當地企業舉行並籌集了超過2萬加元(約12.3萬港元)來幫助救援工作。這些資金已用於幫助參戰的公民和逃往鄰國的人。她指出,在烏援助團體的感激之情,以及她所在加國社區的熱烈支持,使她變得積極。她指:「我會繼續每天做我能做的事直到一切結束為止,在此之前我根本無法放鬆,我不能坐視這個國家被摧毀。」
出生於烏克蘭的Dmytro Shein,在得知俄烏戰事爆發的消息後,也想要為祖國出一份力。他的祖母是在上世紀90年代移民到美國,他和母親則在2000年代初到埗,其父親、叔叔和嬸嬸則依然留在烏克蘭東南部的紮波羅熱(Zaporizhzhia)。他同樣發起了籌款活動,以資助食品、燃料和法律費用,以防他的家人需要逃離烏克蘭。
美國烏克蘭國會委員會(UCCA)通訊主任Andrij Dobriansky在紐約成長,其父親小時候便移居美國,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後。作為出生於美國的烏裔人士,他和許多相同背景的朋友一樣熱衷於烏克蘭文化,甚至有些還搬回烏克蘭定居和生活,然而一場戰爭可能毀掉他們回祖國定居的打算。如今,他不時向紐約的民眾解釋烏克蘭同胞不願離開家園的原因。他表示:「如果一批坦克出現在紐約社區會有人離開嗎?我也不認為那是美國精神。」
多國坐視下的「最強援手」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及其盟友對普京的軍事行動幾乎坐視不理。相反,美國和加拿大的烏克蘭社區卻積極地組織示威和籌款活動,這些僑民還組織社交媒體活動,並呼籲美加的民選議員和領袖採取各種行動來支擾烏克蘭。
目前,美加兩國擁有俄羅斯以外最大的僑民數量。在加拿大,現時約有140萬人有烏克蘭血統,相當於3.8%當地人口,大部份是在當地出生,以安大略省及阿爾伯塔省擁最大烏人社區。他們當中許多人在加國西部從事耕種工作,有部份也成為該國的著名政客和社區領袖,包括加拿大副總理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至於美國,現時大約有逾97萬人。
除了在海外組織支援行動外,部份海外烏克蘭人甚至不惜冒險返回祖國,想要保衛國家。截至3月下旬,逾22萬海外烏人已回到烏克蘭,當中不少人希望參軍,以實際行動來保衛國家。還有不少海外烏人擔當翻譯義工,向世界各國講解正在烏克蘭發生的事,又反駁網上種種不實資訊等。
Dobriansky認為:「不知何故,烏克蘭文化、宗教習俗、語言都在世界各地繼續蓬勃發展。」許多海外烏人當下的信念非常一致,就是正如國歌的第一句:「烏克蘭還未滅亡。」他們認為,為祖國出力是他們的使命和驕傲,只要他們盡己所能,這句話便會成真。
歷經三波移民潮
目前,海外烏克蘭人分佈世界各地,除了俄羅斯和北美地區,主要在前蘇聯國家如白羅斯、哈薩克,中歐的德國、波蘭,以色列及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
烏克蘭人外流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初,烏克蘭和盟友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於大北方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波爾塔瓦會戰 (Battle of Poltava)中落敗,不僅終結了瑞典作為歐洲列強的時代,還使得部份烏克蘭人離開國家,前往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美國。
近代大規模的移民潮可分三波,分別發生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時代和獨立期間。第一波出現在1920年至1945年間,時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多達180萬人因戰亂的原因前往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延、摩爾多瓦和波蘭。這段期間主要是政治難民,只有不足一成是經濟移民。
第二波是1945年至1991年的蘇聯時代,這波移民潮人數更多,逾830烏克蘭人出走,主要前往美洲、其他蘇聯國家和東歐。
第三波則是獨立以後。獨立之初,烏克蘭人口約5200萬,至2020年則只有4200萬人,減少近1000萬人。這與該國自獨立後經濟蕭條有關,長期的經濟動盪,加上政府無力遏制腐敗,使得該國沒有發展出像樣的工業和大型企業,以致全國的工作機會太少。何況,國內的安全環境不穩,也影響國民的信心。許多人因而外流至世界各地,尋找工作機會。
大批的海外烏人社群,不僅在戰爭期間發揮強大的支援角色。他們的外流,也為祖國帶來相當不錯的僑匯收入。在2018年達到了147億美元,2019年更大高達158億美元,相當於烏克蘭GDP的9.5%,成為烏克蘭維持經濟的重要動力。近年,由於人口老化、疫情、勞工荒等因素,不論是俄羅斯和歐盟國家,都對來自烏克蘭的人才非常歡迎。
隨着俄烏戰事持續,不少的海外烏人如今也改變了支援的策略,因應高達700萬人陸續離開烏克蘭,許多人開始自發開放家園,安置剛抵步尋求庇護的烏克蘭人入住。此外,部份人也在思考國家前途如應否加入歐盟,以至重建家園等較長遠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