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寵潮│野生動物交易線上化 香港成走私中轉站(下)
被包裹在打濕的襪子裏、膠帶纏住四肢和軀幹,一隻只珍稀烏龜就這樣被打包在行李箱中,從世界各地打包走私至香港,再從香港運往中國內地、馬來西亞等。香港既為國際貿易中心,卻同時被貼上的「野生動物走私中轉站」污名。
全球範圍內,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非法貿易是僅次於軍火、毒品的第三大走私行業,每年走私額達500億美元(約合4,000億港元)。隨着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線上野生動物交易擴張,讓野生動物走私活動更加猖獗。
2019年,關注亞洲地區環境可持續問題的非盈利組織ADM Capital Foundation發佈報告《滅絕下的貿易》(Trading in Extinction),詳細介紹了香港在國際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中持續扮演的角色。報告基於公開資料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間全球18個國家與香港有關的107起走私案件,發現一半以上的案件中,香港是最後一個寄售港口或中轉站。僅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當局查獲了破紀錄的649公噸稀有和瀕危野生動物物種,涉及7000多隻活體動物。
多年從事本地野生動物走私研究的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刑法和環境法專家韋凱雯(Amanda Whitfort)告訴《香港01》:「顯然,隨着最近幾個月對進入香港的航空旅行的控制,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但在這些控制措施出台之前,我們有時會看到裝有數百隻烏龜的行李箱遭到扣押。」
由於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土寵物市場對於珍稀龜類的熱忱,像犁頭龜、印度星龜和射紋龜這樣的高價瀕危龜種是常見的走私動物,除此之外,蜜袋鼯、刺蝟和鸚鵡等也都在其之列。韋凱雯說:「你擁有一隻非常昂貴的烏龜,而且這種烏龜在野外可能只剩下100隻(舉例而言)。然後你就可以對別人說,你的藏品裏面有一隻這種動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可以吹噓的事實,這就是收藏者的其中一個目的。」
香港嶺南大學研究人員曾在近年對兩大線上平台(包括社交媒體、互聯網論壇)以及香港最大的寵物市場上的海龜交易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監測,發現幾個平台中,社交媒體上的貿易規模最大,涉及的受保護物種和賣家數量都最多。去年發佈在《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學術期刊上的這篇報告還指出,網上銷售低門檻的特性,使得許多業餘賣家可以參與到非法貿易中,推動了線上野生動物貿易規模擴大。
社交媒體上打擊=「打地鼠」?
世界各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都在面對這一挑戰。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情報部門的前特別探員Craig Tabor表示:
美國的犯罪分子可以與中國、坦桑尼亞和印尼的人實時溝通,並保持匿名。他們會使用任何可用的平台,而且他們往往調整(溝通)方法來逃避偵測,包括轉換術語、使用暗語。
在中國內地,微信、淘寶和閒魚都是暗中銷售的平台,為逃避監管,商販利用諧音字、別名等創作暗語,如用「雄牙」指代「熊牙」,用「小蘇」指代「蘇卡達陸龜」、用「像呀」、「白塑料」等指代「象牙」等。用國外聊天軟件或閱後即焚的小眾通訊軟件溝通、再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甚至虛擬貨幣完成支付,這些手段都使得線上貿易難以扼制。
在其他地區,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和Telegram這些熱門通訊程式都成為主要買賣渠道。各地動物保護組織聯合上述平台進行圍剿,包括刪帖、在相關搜索結果設置警告等,但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有網絡專家認為,刪帖的行動只是過早提醒犯罪分子其行為被發現,引發「打地鼠」現象,反而有礙執法部門搜查證據。
包裹活龜方法殘忍
除了主流的電商和社交平台以外,還有大量不知名的網站聚集着異寵愛好者們。韋凱雯說,香港本地的一些研究都證實着更小眾的社交網站的存在,許多買家通過這些平台進行內部交易,「這些網站的數量始終維持在數百至數千之間。」
來自異域的野生動物最終通過層層轉手,最終拿到手的買家卻未必了解異寵背後複雜且殘酷的走私鏈。與以食用、藥用或作標本裝飾的野生動物製品不同,活體野生動物的走私難度顯然更高,且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難以保證動物存活,風險成本更高。為了不在海關被扣押,走私販往往想方設法把動物隱藏或偽裝起來。
「他們會拿來一隻普通襪子或長筒襪,把牠們打濕來保持一定的水分,防止龜殼變干。把烏龜放進襪子的底部後,(在襪子上端)打上結。」韋凱雯稱,在包裹龜類時,為了限制牠們移動,烏龜往往還會被膠帶纏住四肢和軀幹。可是,溫度控制、氧氣不足還有飢餓等問題時常會導致龜類在運送途中死亡。
「香港機場是一個中轉機場,從抵達到離開香港機場的過程很快,這也是為什麼香港是野生動物走私的重大樞紐的其中一個原因。」韋凱雯表示,假設走私販從非洲飛抵香港,再前往中國、馬來西亞等地,中轉時間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這樣這些動物大概率就能存活,但也有很多沒能生存下來。」
由於體積較小的烏龜更易於攜帶,走私者帶來的烏龜往往都是只有不到手掌大的、幼年烏龜,這意味着這些珍稀的烏龜尚沒有繁殖幼崽,因此「(失去)每一隻對於保育而言都是一場噩夢」。
除了烏龜外,蜥蜴和其他爬行動物也常常被經過這樣的方式帶入香港境內。國際野生動物走私活動中,一些受保護的鳥類被塞進水管狀的容器中、排成一排的案例也屢見不鮮。韋凱雯稱,儘管香港尚未出現這類案件,但考慮到香港鳥類市場有發現從內地而來、大量受保護的鳥類,這些動物很可能也被如此走私至香港,只是未被海關截獲。
越瀕危越昂貴
說到底,龐大利潤驅動着整個走私鏈條的運作。
韋凱雯指出,這些野生動物往往來自非常貧困的國家,當地的盜獵者卻可能只從中「賺個一兩美元」。負責帶着動物過關的人也會收到一筆小額報酬,真正賺大錢的則是操控整個走私流程的人。「他們會把這些動物以八千至一萬,有時甚至是兩萬美元的價格賣出去。」
在野生龜類愛好者之間,這些來自印度、非洲的烏龜的龜殼形態、花紋固然是吸引買家的一大要素,但真正決定價值高低的則是其珍稀程度,殘餘數量越少,收藏價值也越高。「很不幸的是,這些動物愈是走向滅絕,收藏家就越想要擁有它。」韋凱雯說。
執法不力
儘管野生動物走私已經成為全球最高利潤的走私行業之一,但在作為走私中轉站的香港,野生動物走私在去年8月才被列入《有組織和嚴重罪行條例》中的嚴重罪行,執法部門可以凍結資產、調查洗錢等相關非法活動。
韋凱雯表示,理論上說,這意味着受過相關訓練的官員可以進行調查,包括對參與貿易的高層人士,甚至是來自其他國家、策劃了整個走私活動的人員,而不僅僅是在香港負責「跑腿」的走私販。「但問題是,在香港,一直以來牽頭處理野生動物犯罪案件的是漁農自然護理署,而他們沒有接受過培訓,也沒有行使有組織和嚴重犯罪調查權的經驗,無法跟蹤洗錢過程中資金的走向,不會和海關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野生動物執法專員打交道。」
韋凱雯稱,漁護署向來是監管性質的機構,可以檢控非法持有或銷售野生動物這類案件,但在更複雜的、涉及更龐大的走私鏈的案件,但漁護署不具備調查能力:「我們問(保安局)為什麼海關不參與這些野生動物案件。得到的答案是:因為環境部門負責與野生動物犯罪有關的政策。而且他們沒有要求我們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