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225|從全球最大飛機安-225被毀 回首烏克蘭輝煌的軍工製造業
烏克蘭當局日前表示,停泊於基輔附近的一個機場的「全球最大飛機」安-225(AN-225),在俄烏交戰中被毀。當局指,修理這架飛機將耗資30億美元,但他們必然會把它修好。這架由安東諾夫設計局(Antonov ASTC)製造、極具代表性的運輸機,也代表着烏克蘭曾經輝煌的軍工製造業,承繼了蘇聯時代的「明星級」軍工資產,曾經能跟美、俄一爭長短。
在2月底俄軍攻打烏克蘭之初,烏克蘭官員已指該架停泊於安東諾夫霍斯托梅爾機場(Antonov Hostomel Airport)、唯一一架安-225運輸機Mriya(解作夢想)遭俄軍戰火波及。中國商業衛星「海絲一號」的衛星圖像亦顯示,機棚受損嚴重,安-225「情況極為不妙」。
該架安-225由蘇聯時代起服役至今超過30年,近年多次出動用於救災行動,包括2010年海地地震,以至近期在大流行初期負責運送抗疫物資。儘管安-225現時損壞程度未明,但烏克蘭方面估計至少需時五年才能修好飛機,令飛機迷慨嘆不已。
至今,安-225仍是人類史上建造出最重的飛機,由六個渦輪引擎推動,最大有效載荷重量為250噸,同時擁有所有現役飛機中最大的翼展,不論飛到全世界哪個角落,都成為飛機迷的「追星」對象。
3月4日烏克蘭記者到事發停機坪採訪,可見安-225損毁嚴重:
建造這架唯一的安-225是「安東諾夫設計局」,該公司現為烏克蘭國營企業(現名為安東諾夫國營公司),其前身成立於1946年,以設計師奧列格‧安東諾夫(Oleg Antonov)命名,設計及製造出各式「明星級」運輸機。在蘇聯解體後,設計局劃歸烏克蘭擁有。現總部設於基輔的安東諾夫局製造的運輸機數目超過二萬架,如今仍在全球服役的也超過1300架,而中國現仍使用的運-7、運-8、運-9也是參照不同的安型運輸機研製生產,可見烏克蘭在此範疇之優勢。
至於安-225的開發背景可追溯至1960至70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熾熱之時。蘇聯在1970年代末因需要運送大型和重型物到位於哈薩克沙漠的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Baikonur Cosmodrome),這裏也正是俄羅斯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作出人類首次太空航行的出發點。
當時,蘇聯製造出「抗衡」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穿梭機(space shuttle)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Buran spacecraft),但蘇聯未有運輸機夠力承載,於要下令安東諾夫局設計,最終製造出安-225,並於1988年首航後服役至今。蘇聯本來打造的第二架安-225,最終因經費問題未有建成。
安-124運輸機:俄烏結合的時代之作
事實上,安東諾夫局的「明星產品」又豈只安-225。旗下的安-12、安-22、安-124都是最受歡迎的機型,其中「世上第二大」的安-124運輸機的最大載重量達150噸,主要用於運載坦克、導彈等大型軍備,性能比美國C-5有過之而無不及,安-124昔日作為俄烏兩國的合作標誌,如今則成為競爭對象。隨着兩國關係近年不斷惡化,俄方表明欲自行重啟安-124的生產線。可是,雖說俄羅斯繼承最大部分的前蘇聯軍工遺產,但由於技術學科及供應鏈分散,俄方在缺少安東諾夫公司的技術支援下,一直難以獨力重啟安-124生產線。
而另一邊廂,土耳其於2020年曾向烏方提出採購安-124,但烏方作出評估後亦認為以安東諾夫公司目前的製造力,已無力復產安-124。這也意味俄烏不再合作之下,安-124可能成為絕響。
這不單只對於欲採購的其他國家是壞消息,對於商業巿場亦不例外,因這款巨無霸運輸機最適合運載油鑽、管道、油泵等大型設備。「沒有其他飛機可以扮演安-124的角色,如果這款飛機成為絕響,重型起重能力將會真正面臨短缺,這將影響定價並最終影響公司某些貨物的運載能力。」英國Air Charter Service的貨運總監Morgan-Evans說,其公司是租用安-124的常客。
地理造就烏克蘭軍工業景氣
而安型運輸機只訴說了烏克蘭軍工實力的一個側面。回溯蘇聯解體之後分成15個國家,烏克蘭是僅次俄羅斯及哈薩克之後,繼承最大部分軍工資產的一員,包括各類常規武器及多達1,000枚核彈頭,使當時的烏克蘭成為第三大擁核國(其後在美國要求下放棄核武),並擁有強大的超音速洲際戰略轟炸機機隊。
這個跟烏克蘭的地理有漠大關係,作為蘇聯的冬季不凍港,加上豐富的天然資源,烏克蘭也成為工業發展的好地點,境內的軍工企業超過3500間。電子科技、坦克、火箭導彈工業都是領先全球。而且烏克蘭幾乎獨攬了黑海整個北海岸線,成就當地了盛極一時的造船業。
美國以外的唯一航母製造者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巿尼古拉耶夫(Mykolaiv)的「黑海造船廠」(Black Sea Shipyard )是美國以外全球唯一能建造超級航母的船廠,曾建造出兩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四艘基輔級航母和兩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以及其他軍艦。蘇聯與俄羅斯的所有航母,都是出產自黑海造船廠。
至今,關於黑海造船廠的資訊並不多。2017一份關於烏克蘭海軍重建的研究指出,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可謂承繼了最重要的造船能力,在基輔、赫爾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費奧多西亞等地都設有工廠,具備能力生產導彈、航母、大型反潛艦、運輸艦、破冰補給船。可是在獨立後的過去30年,鋼材價格上升、政府支援不足、東部動盪等因素夾雜影響下,烏克蘭的造船業日漸式微,多間大企先後倒閉或破產,許多船廠只維持在生產力的15-30%。
海陸空軍工巨頭的殞落
造船業低迷,加上烏克蘭長年的貪腐、不絕的政黨鬥爭,政府根本無力重振一隊優良海軍,也因此在今次的俄烏衝突之中,烏克蘭的海軍力量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俄羅斯海軍軍艦數目是烏克蘭的16倍,作為蘇聯時期的「軍艦霸王」,如今烏克蘭海軍連一艘潛艇及驅逐艦都沒有,情況相當尷尬。面對俄軍的海上攻勢,烏克蘭根本沒有招架的能力。
而海軍的窘態,亦可見於烏克蘭其他的軍工範疇。30年來,國內的貪腐、管理不善導致昔日的產業優勢漸失。本來的烏克蘭可憑着出口軍備、飛機、航太技術為國家帶來豐厚的收入,可政府沒有把握這些機會。獨立後的烏克蘭政治上漸向西方靠攏,在美國的壓力下,一些軍備大單也被迫放棄,這包括當年打算向中國出售圖-160轟炸機(Tupolev Tu-160)的訂單。
另一個例子是,烏克蘭早在1980年代後期建造的航母「瓦良格號」(Varyag),因遭逢蘇聯解體建造中斷,只完成了68%。烏克蘭打算將之連帶技術轉售予中國,但礙於西方阻撓,該半完成的航母最終只能在1999年由一間中國私人企業以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買入,再由中國海軍花上10個寒暑自行繼續建造改良,成為了今天的「遼寧號」。在整個過程中,烏方只能將船低價出售,錯過了向中國技術轉讓的豐厚回報,中國也固然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烏克蘭錯過了成為軍事科技及武器出口國,就連自身的軍備也沒有提升,自蘇聯崩解之後的進步不多,烏克蘭空軍現今的主力戰鬥群還是老式的蘇製戰機——米格-29(Mig-29)及蘇-27(Su-27)。這曾經的「全球第四大空軍」今日面對俄羅斯作為「全球第二大空軍」也是軍力懸殊。
這樣的情形,可謂體現在烏軍的方方面面,在俄軍侵襲之下只能依靠西方各種武器支援。像安-225運輸機「夢想號」,代表着烏克蘭軍工事業最光輝的一頁,如今在戰火中被毀,跟烏克蘭作為軍工巨匠的殞落一樣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