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有圖未必有真相:假資訊泛濫的第二戰場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不少俄烏衝突畫面都在網上廣傳:一名帶有東歐人面龐特色的孩子,眼噙淚花,額頭到鼻尖血跡凌亂地凝結着,照片旁寫着一行字:「俄烏戰爭中最令人心碎的畫面之一。普京必須終結這一切,為了人性」;又或是幾名傘兵降落的畫面,配文聲稱「記錄一場侵略」......
這些看似真相的畫面印證的是另一個「戰場」:社交媒體、網絡、電視等媒介上沒有硝煙、只是充斥着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的資訊戰場。

經過新聞從業者、事實核查人員進行核實後,上述兩個影像都被證實是假消息,並非出自今次俄烏衝突。「令人心碎的」孩子的照片來自2018年在敘利亞發生的一場空襲,在襲擊中受傷的孩子被送到當地醫院的場景。

一張來自2018年敘利亞戰爭女孩受傷的照片,在此次俄烏衝突中被大量轉發,其後證實為假資訊。(網絡截圖)

傘兵片段最初來源雖難以確定,但2015年時就被發佈在Instagram上。但過去數天,在Tiktok上這段影像的觀看量超過了2,000萬,排在最上方的評論則聲稱視頻中的士兵正在「記錄一場侵略」。該視頻貼文其後在TikTok上已被刪除。

TikTok日前流傳俄羅斯傘兵空降烏克蘭的影片,但其後被發現為舊影片,相關貼文已被TikTok刪除。(網絡截圖)

這兩個案例僅僅只是近日來圍繞俄烏局勢的假消息的冰山一角。除常見的利用過往事件相片、視頻外,甚至連電視遊戲數碼戰鬥模擬(DCS)中飛機墜毀的影像也被當做俄烏戰局中的畫面,累計數百萬次瀏覽量。更令人困惑的是,烏克蘭官方Twitter賬戶亦轉發了該影像。

一架烏克蘭戰鬥機遭到襲擊而墜毀的畫面,實際上出自電視遊戲數碼戰鬥模擬(DCS)。(網絡截圖)

對於關注這場戰事的大多數人而言——無論是作為當事人的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亦或是世界各地的民眾,槍戰、轟炸等都是「十萬八千里遠」,這些影像幫人們了解和感受正在發生的「現實」,卻混雜着大量不實資訊。倡議團體保障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的資訊操縱部門主管Bret Schafer稱:

你有巨大(求知)需求激增,可信信息的供應量很低,而很多不完整的信息填補了這個空白。

病毒式傳播

假資訊識別機構Semantic Visions的創始人Frantisek Vrabel對歐洲新聞網(Euronews Next)表示,自去年10月以來,反烏克蘭和反北約的言論數量,在捷克就增加75倍,並已取代新冠疫情成為虛假信息的主要話題。

隨着戰事開始,世界各地民眾接收到的誤導性的文字、影像內容進一步升級。儘管內容與傳播渠道各異,但無論是戰鬥景象、受傷的老人與孩子、還是向軍兵敬禮的孩子——這些內容往往都十分有感染力和煽動性。未經證實的資訊最初往往通過民間社交媒體賬戶、或是不可靠的新聞平台形成病毒式的傳播,甚至被官方媒體、政府宣傳平台等利用和放大,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非盈利機構Witness的項目主管Sam Gregory認為,傳播這些資訊的人「有的是因為他們想獲得關注,有的想從中獲取金錢利益,有的可能則可能是有意的或無意的誤導。」而這些傳播出去的虛假資訊又被國家機器所利用。

另一方面,就算畫面來自真實的戰爭現場,戰爭圖像所記載的往往只是一個瞬間,雖然對於受眾的感染力及張力龐大,卻不代表完整的事態經過。因此更易廣泛地煽動網民情緒。

俄烏各自的信息戰

專家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在信息戰上有不同的策略和目標。喬治城大學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的研究員Margarita Konaev表示,烏克蘭尋求在國內外獲得支持,一方面為了凝聚民心、另一方面則為了籌集資金和資源,而俄羅斯則更專注於在其境內鎮壓反對派,將軍事行動合理化,並打擊烏克蘭戰士間的士氣。

從烏克蘭的角度來看,無辜民眾(尤其是孩子)受到傷害的畫面、公民拿起武器捍衛獨立的英雄故事,會產生滾雪球效應。於俄羅斯而言,把烏克蘭人塑造成納粹分子,從而獲取國內民眾的支持;克里姆林宮上周表示,它在暫停與烏克蘭的可能會談後,周六恢復了戰鬥,但美聯社記者在烏克蘭各地區的所見則是,俄羅斯的攻勢從未停止。

這些圍繞俄烏局勢的信息環境導致了混亂甚至矛盾的說法——儘管這是自古以來的戰事常態,但包裹着恐懼、勇氣、悲傷等具有煽動性情緒的資訊,在社交媒體高度普及、資訊碎片化的當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影響。

新聞素養項目(News Literacy Project)的高級主管John Silva認為,在世界其他角落、看着手機或電腦屏幕的人們,往往並不會對這些資訊多加思考:「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對我們來說是新的信息,我們就會有這種強迫性,與其他人分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