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壞血」啟示:新創投資狂熱下的世紀騙局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1月3日,37歲的霍姆斯走出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的聯邦法庭,陪審團裁定其4項欺詐相關罪名成立。
儘管矽谷這場「滴血成金」欺詐疑雲已揭出數年,但這場媲美馬多夫事件的矽谷「世紀騙局」仍然受到矚目,受到衝擊的大眾不禁疑問:一位自始至終都在推銷並不存在的科技產品的企業家,如何得到多位政商界大鱷的青睞、圈得巨額融資、甚至當日被傳媒追捧成「下一位喬布斯」?霍姆斯案的出現,是矽谷繁榮與新創投資泛濫之下的必然產物嗎?

2014年,霍姆斯曾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福布斯雜誌)

2003年霍姆斯在矽谷成立Theranos時年僅19歲。為了專注產品研發,霍姆斯在大二從史丹福大學退學,時任工程學院副院長Channing Robertson對霍姆斯極為賞識,不僅支持她的退學決定,更直接從大學退休並成為了Theranos最早的董事會成員之一。Theranos所研發的產品為驗血儀器「愛迪生」(Edison),公司宣稱它可以通過在人的指尖抽取僅一滴血,來檢驗包括癌症在內的數百種疾病。該技術若實現,將突破醫學界數十年來的技術壁壘,人們不再需要前往醫院抽血、等待監測結果,而能隨時監測身體健康狀況。

除了Robertson外,Theranos的董事會名單上列滿了如雷貫耳的名字:包括基辛格在內的兩位美國前國務卿、前國防部長、前疾控中心主任、前海軍上將...... 唯獨罕見有醫療背景的人士。

圖為美國血液檢測初創公司Theranos創辦人霍姆斯詐騙案2021年8月31日進行陪審員遴選時,她抵達加州聖何塞的聯邦法院。(AP)

在巔峰時期,承諾這一技術的Theranos估值達到90億美元,吸引9.45億美元投資。霍姆斯年紀輕輕就為改變世界而退學創業的故事更是引來大量媒體的報道,「女版喬布斯」、「女版朱克伯格」、「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豪」等金光熠熠的標籤紛至沓來。《福布斯》雜誌曾把她評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時代周刊》提名她為「最具有影響力的 100 大人物」。

在外人看來,總是穿着黑色高領毛衣、參與Ted演講、行事方法怪異的霍姆斯,幾乎就是喬布斯的翻版,連對於完美產品近乎瘋狂的執念亦是如此。公司研究隊伍經過多年研究,然而取血量和血液濃度不足的關鍵技術難關遲遲無法破解,霍姆斯所希望的產品設計無法兌現。據《華爾街日報》,截至2014年底,公司生產出來的驗血產品Edison,仍然只能進行15種測試,遠不及其對外所宣傳的240餘項檢測。

在此期間,為了獲得更多資金、爭取美國最大連鎖藥店Walgreens Boots Alliance的訂單,霍姆斯謊稱Edison能夠進行300多項檢測,並在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後,暗地裏利用傳統的「巨型」血檢儀器——西門子公司的設備來應付Walgreens店內的檢測。店內收集的血液樣本,會經快遞送回公司實驗室,再用西門子儀器完成檢測,而且由於取血樣本太少,以滲水方式完成的檢測結果根本不可能準確。

霍姆斯(左)的黑色樽領上衣、豪邁的坐姿亦是她的招牌。(Getty Images)

非典型矽谷融資途徑

有關這一騙局的證言、故事在事件敗露後源源不斷的湧出,人們不禁發出疑問,為何Theranos能將一個問題百出的產品騙倒一眾投資人、甚至籌得近十億美元(約78億港元)投資?

只要粗略看過初期給霍姆斯主要投資的名單,就會發現當中有許多都不是傳統的矽谷風投,Theranos的種子融資的主要投資人為知名風投Tim Draper,不過此人本身是霍姆斯的家族朋友,且至案件宣判後依然支持霍姆斯;2005年,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用近600萬美元領投Theranos的A輪融資,且在後幾輪投資中加注至1.25億美元;因沃爾瑪(Walmart)成為世界最富有家族之一的沃爾頓家族(Walton family)共投入1.5億美元;美國考克斯家族(Cox)的富豪及墨西哥富豪Carlos Slim等亦是損失最慘重的投資者之一。在各界名人及他們牽線搭橋之下,Theranos的投資方,從國防相關者到房地產商都有,相當混雜。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亦是霍姆斯的「明星投資人」之一。(AP)

倉促賭博式投資

在Theranos公司醜聞被曝光後,矽谷泛濫的投資問題和創業公司為吸引投資而形成的不良風氣引來許熱議,但這早已是矽谷甩不開的弊病。

以往,這類初創風投其實只是金融領域裏的一小塊,而押寶於這類年輕的企業的可能結果是本小利大的。投資者往往都在倉促之下就決定投資,深怕錯過眼前這隻「獨角獸」。

而且,涉及像Theranos所研發的尖端科技產品,創業企業往往出於保護專利的目的而不對外透露關鍵技術,而這種隱秘性又容易被企業所利用。早期投資者前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就表示,他本人和其他一些投資者想要更加仔細的審查公司狀況,卻受到了阻撓,又害怕因為過於小心謹慎而錯失機遇,最終讓他們在資訊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了投資。而事實上,在霍姆斯案審訊中揭露,部分金融專才都承認他們在開支票投資前,根本沒看過Theranos財務報表或試圖考證過公司背後技術及承諾真偽。

Theranos標榜只須取樣小量血液已能做出數以百項健康檢測。(Theranos)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風險投資的Angela Lee對彭博社表示,這種現狀與企業和資本的供求關係密切相關:「(這裏有)巨大的資本供應,以及數量相當的出色的公司」,而當投資者之間出現競爭時,加快決策速度可以幫助投資者超越對手:「我無法告訴你有多少次我聽到:『某某在這筆交易中,他們是一家名牌風險投資公司,你有五天時間,你是加入還是退出?』」

「我不認為判決會改變創始人和風險投資人在生態系統中的工作方式。」Lee補充。

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充分的盡職調查是常見的現象。這在像Theranos這樣的創業公司及其前期融資期間尤為顯著。事實上,無論內行還是外行,對新創進行投資幾乎就像買彩票,所有的投資都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投資者在100間新創公司中,只要碰上一家像蘋果、Facebook一樣的企業,那麼此外所有的虧損都可能不值一提。

「弄假成真」的創業文化

這樣的環境給了霍姆斯和許多矽谷創業者「弄假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空間,而這一騙局讓許多人注意到,在「真假」邊緣冒險的矽谷企業並不在少數。

霍姆斯在此次審判中承認,在招攬連鎖藥店Walgreens的投資時,她在向對方提交的報告中加入了兩家製藥巨頭——輝瑞和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的標誌,以體現兩家公司參與其研究並予以支持,但事實上她並沒獲得授權。

霍姆斯於2015年四月出席國家晚宴。(Getty)

Lee表示,創業公司CEO經常面臨這樣的壓力、並進行類似的編造,比如把客戶的標誌放在推介材料上,並暗示交易正在進行中,而實際上公司與客戶之間的協商還遠未到其所宣揚的階段。她表示:「我認為15%的創始人每天都在這樣做。」

Startup FactCheck的創始人Jakub Kostecki曾經對矽谷150家早期創業公司做過調研,結果發現有四分之三的創業者誤導過投資人或故意發佈不完整的信息。在這樣的風氣下,像霍姆斯一樣試圖玩火的創業者並不少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為投資者所寬容。有律師亦指,投資者為了「搶頭啖湯」疏於對企業進行背景審查,跳過常規程序,或是依賴其他投資者的分析,同樣責無旁貸。

之所以出現涉投資額逾9億美金的「世紀騙局」,雖有霍姆斯本人通過個人能力和魅力、在多種渠道獲得投資的因素,但矽谷自身的風氣也脫不了干係。矽谷企業與資本的供求關係保持不變,未來類似霍姆斯案的大大小小的騙局,只怕也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