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倒】植樹造林為達碳中和 「良方妙藥」背後存隱憂
隨着各國提出「碳中和」的願景和目標,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成為重要的一環。有見及此,不少初創企業紛紛看準時機投身植樹行業。在植樹造林受到全球追捧的同時,或許有人會疑惑新種一棵幼樹真的能抵消失去百年老樹的影響,還是我們只是「plant now, compensate later」?除了植樹,各國是否還有其他更多需要去做?
說到投身植林業初創的,美籍華人、Reddit前行政總裁黃易山(Yishan Wong)便是其中一人,他還曾於Facebook和PayPal等大企業擔任過高級職位。2017年,黃易山離開矽谷準備到夏威夷退休。在此期間,他發現夏威夷的氣溫異常高,認為地球真的出現問題,故決心應對氣候危機。
幾經研究,黃易山確定樹木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並於2019年成立了Terraformation,這家初創公司專門協助全球土地擁有者植樹,旨在重新造林約12.14億公頃。這個面積比美國還大,他估計需要種植的樹木多達一萬億棵,並相信由此打造的森林可以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來阻止全球變暖。
為此,《香港01》訪問了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博士以了解樹木的重要性和價值。
侯智恒表示,樹木在地球生態系統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之上。首先是減少水土流失的情況,樹的根深入地底的大面積,有助鎖住泥土和水份;其次是減慢氣候變化,森林中的樹木儲存地球上大量的二氧化碳,避免它們釋放到大氣之中。第三是對天氣的幫助,因為有森林的環境會構成有利的微氣候(Microclimate)。
第四是有助水循環,侯智恒表示:「森林如像海綿,避免下雨時的水份迅速流回大海,其作用是將水引向更深入的內陸地區,避免出現乾旱。」最後是作為無數動物、雀鳥和昆蟲的棲息地,一棵樹便可以是數百種昆蟲的住所,有些會穿透樹皮、有些會鑽進葉片,還有些會以樹根為食。
「最簡單、最實惠、且能大規模運作」
目前,Terraformation的客戶主要是世界各地重新造林的土地持有人、環保主義人士和各地政府,而公司的目標是消除他們的造林項目遇到的困難。該公司首席林業官Jill Wagner表示,公司採用全面的方法並按照項目需要,透過貨櫃提供種子庫和苗圃配件,亦會提供相關的融資、軟件和培訓。該公司還將與客戶合作,在他們種植樹木後出售碳信用額。
Jill Wagner指出,種子短缺是重新造林的最大障礙之一。她表示:「絕大多數人,即使是林業界中人,也不會儲存種子。他們只會收集種子並在同年播種。這確實是有限制的,也不是可以擴展的方式。」現時,Terraformation經已建立可容納多達500萬粒種子的種子庫,足以重新造林約2,023公頃。
黃易山的公司至今經已從矽谷投資者手上籌集3,000萬美元,並在眾籌網站 Republic上籌集了超過200萬美元。現時,該公司在夏威夷、烏干達、坦桑尼亞、烏克蘭、印度、海地和厄瓜多爾等世界各地展開30個種樹植林項目。
黃易山認為,重新造林可以即時擴展,重申地球不能等到更好的科技如碳捕獲技術(Carbon-removal technology)面世才大規模部署,他強調行動刻不容緩:「我們正在透支地球,地球也在同時變暖。」他表示,重新造林之所以是最佳方案。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做到,而解決氣候危機需要各國共同合作,故這是『最簡單、最實惠、且能大規模運作』的解決方案。
種樹造林真的能補償?
其實,全球重新造林作以作為對抗全球暖化方案的想法經已存在數十年,直至近年才受外界再次受到重視。
然而,一些科學家認為,植樹作為氣候問題解決方案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因為世上可能沒有足夠的土地在不損害環境或人類的情況下種植數以億計的樹木。美國生態學家Joseph Veldman表示:「森林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可以發揮很小但很重要的作用,但若單單依靠這樣去應對氣候變化則很難達到。」
重新造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可種植新樹木的土地。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有6.78億公頃可以重新造林,遠低於Terraformation 12.14億公頃的目標。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森林恢復科學家Susan Cook-Patton亦指,重新造林在部份草地、農田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也不適合,「我們不會想把樹木放在它們最初沒有出現的地方,這對生物多樣性不利,而且樹木通常無法生存。」
此外,有人擔心植樹計劃將被視為追趕目標的「數字問題」,而沒有充份考慮到生態影響和其他持份者。美國環境研究教授Karen Holl表示:「這不僅僅是把樹種在地上的問題,其中涉及與當地社區如土著群體等進行有意義的接觸,因他們的生計可能會受到重新造林的影響。」
對於外界就種樹植林的種種質疑,黃易山坦言無法預測大規模全球重新造林的「副作用」,因這是大型項目的運作方式,他重申只是以工程思維來看待氣候變化問題。他又承認植樹的複雜性,但認為森林可以是一個巨大的金融機會,如來自碳信用和農林業。他強調:「當你將退化的土地轉變為繁榮的生態系統時,這將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潔淨能源、減排節能同樣重要
侯智恒博士則認為,目前各國植樹造林的方向正確,他解釋:「因為如果種一棵新樹是要讓我們砍去一棵舊樹,這當然是不正確。但植樹造林在碳中和的目標並非這樣,我們並非在補償,而是希望種植更多和更多元化的樹,目標是提高森林覆蓋率以創造有利地球的環境。」
侯智恒博士亦指,今天部份國家的植樹造林目標可謂十分進取,有些甚至高達城市的四成面積。目前,歐洲多個國家和澳洲在這方面算是相對領先。他強調雖然種樹的時間慢,但仍值得我們去做,他不忘補充:「各國亦應在潔淨能源、減排節能方面多下工夫,尋找更多替代能源。」
誠然,重新造林勢將成為各國碳中和的重點工作,亦是今屆COP26的討論議題之一。問題是,今天各國連2014年簽署的《紐約森林宣言》也沒有「找數」的情況下,就算再簽署新一份的宣言的意義又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