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零」保生產線 全球有力重塑供應鏈?│供應鏈大混亂・二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有別於其他國家學習「與病毒共存」的做法,中國內地堅持採取「清零」的防疫策略。然而,這些強力措施不僅對國內經濟帶來影響,同時波及全球,尤其是全球供應鏈。近期,外界不時討論未來供應鏈重塑的問題,如由區域性的供應鏈取代現時依賴中國的單一供應鏈,究竟日後的改變將會如何?

經歷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上今年3月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堵塞事件,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被迫停擺,還有運費、原料價格飆升的問題。這除了讓許多企業的成本大幅上升,也讓不少外國企業重新思考過往高度依賴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營商方法,開始將生產線遷移至其他地方以分散風險。

例如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近期的報告就指出,全球重大供應鏈中斷的情況正變得愈來愈頻繁。一次嚴重事故如生產被擾亂逾100天,就可能抹去某些行業接近一年的收入。另據德勤(Deloitte)早前一項對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日本有55%企業經已或計劃將部份或所有業務移離中國大陸,韓國和台灣的跨國公司的比率則有多達75%。這多少反映供應鏈混亂所引起的重塑供應鏈趨勢並非無的放矢。

今年3月蘇彝士運河堵塞事件,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被迫停擺。(Getty)

穩定、供應商集中等優勢未減

雖然供應鏈重塑難以朝夕間發生,畢竟中國的低成本依然具有不少優勢,加上供應商集中成形,製造商能輕易取得所需的零件和工人。這些都使得轉移生產線變得異常複雜,且代價不菲。這或許多少也反映出中國「清零」的防疫策略背後的經濟考量。

若非當局採取嚴厲的防疫手段,內地工廠或許無法於疫情期間大抵保持如常運作,確保來自各國訂單的基本供應。近期,因應東南亞疫情的反彈,不少外國企業也意識到中國固有的生產線優勢,以致部份撤離的工廠也回到中國。

上述的清零保生產線無疑是供應鏈大混亂的一個主要體現,然而或許仍無法充份了解未來供應鏈發展的走向。

科技平台助商戶出貨

物流也固然是重要的一環。由香港團隊創立的物流科技初創公司FreightAmigo聯合創辦人兼營運總監謝凱澄向《香港01》表示:「是次供應鏈大混亂對我們公司其實有正面影響,因為無論是疫情或供應鏈的延誤,都加速了客戶採取像我們這樣的物流平台去解決他們貨運的問題。」

該公司客戶體驗主任楊寶雯則指:「供應鏈大混亂導致服務需求的轉移,過往依賴海運的客戶,可能因延誤及上升的運費而轉用空運及鐵路運輸。」以往,許多客戶因不熟其他航運的方式,包括路線、費用,惟現時他們透過該公司平台,只需輸入資訊,如貨品、重量、目的地等,便能透過AI routing、大數據的科技獲得即時可選擇的貨運方式和路線,提升出貨效率及彈性。

謝凱澄又透露,其公司自供應鏈大混亂以來,業務出現雙位數的增長,同時亦擴充了客戶群,她表示:「此前細小貿易商在這段時間內,加速了他們的供應鏈數碼化的進程。」由此可見,相信類似FreightAmigo的供應鏈平台和科技的應用,會是日後供應鏈重塑的一個主要的部份。

未來重塑供應鏈?

謝凱澄認為,以目前的預測至少要到2023年混亂的情況才有望結束。她表示:「我們見到供應鏈其實將進入新常態,因應航運的延誤,客戶需要考慮新形式經營。」

她指出,現時全球供應鏈的確出現變化,如有廠商將生產線轉移東南亞、印度等地,與此同時如Tesla亦有在中國內地設廠,她傾向相信未來各國會因應自身的具體情況而調整供應鏈。謝凱澄又指:

供應鏈重塑要視乎各國基建設施是否配合進出口的發展,我們見到中國內地在這方面依然有較佳的優勢。
中國完善的生產線配套,依然有強大的優勢。(Getty)

恒大全球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所主任黃彥璋副教授指出,由於供應鏈大混亂已經與生活新常態緊扣,最終能否解決供應鏈問題,也取決於新常態下不同行業的發展。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供應鏈利益相關者是否意識到,他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相關破壞的可逆性和速度。」然而,他重申對於港口和海事從業者,甚至供應鏈各方因新常態而收穫更多的業務,平穩運營始終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使全球供應鏈恢復正常仍應是共同目標。

黃彥璋認同,隨着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發展,貿易格局出現了變化。尋找替代市場和供應商導致資金從中國轉向其他市場,例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從低端產品中獲益,韓國和台灣則從高端產品中受惠。惟他強調:「企業是否從中國撤出投資或工廠,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相對勞動力成本。」

此外,黃彥璋認為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進一步改變了運營商對海運和貿易的理解。疫情經已改變了供應鏈業界對其傳統運營方式的看法。在供應鏈大混亂期間,他們吸取了很多教訓。

未來或出現區域性的供應鏈樞紐?(Getty)

事實上,在供應鏈中斷、需求收縮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已受到供需雙重衝擊的嚴重影響。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 2020 年國際海上貿易量將下降 4.1%。

至於未來重塑供應鏈,黃彥璋認為製造商現時認真評估區域化的可行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保持其跨洲供應鏈模式。他指出:「如果生產基地本身也靠近潛在市場,企業肯定會將這種地理優勢納入他們的等式中。在這方面,中國仍然可以成為這樣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國家及其港口在區域供應鏈中應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又預期,中國希望依賴的高端產品出口可能會逐漸增加,而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量亦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無論如何,隨着新冠疫情持續、供應鏈混亂不止,均已對世界各國過去的做法帶來嚴重的影響,未來供應鏈必然會因應調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