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動亂間 中阿經貿崎嶇不平的20年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來到阿富汗的第一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駐阿富汗新聞代表孟昭瑞就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爆炸,其中一次離辦公室只有三個街區的距離,「感覺辦公室的地都搖動了」,孟昭瑞在文章中寫道。但老員工顯然早已熟悉了這種環境,「在爆炸餘音繞耳中,同事們照舊工作,秩序井然」。
孟執筆時還是2019年8月,塔利班還盤踞在阿富汗的山區。不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本土經濟還是與外國貿易都舉步維艱。

儘管如此,2003到2012年間阿富汗的經濟卻保持了9.4%的增速,幾乎可以稱作是經濟奇蹟。只可惜,增長由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和外國人員的龐大消費拉動,美國和北約撤軍後,阿富汗經濟一落千丈。無論是戰後第一任總統卡爾扎伊(Hamid Karzai)還是後繼者加尼(Ashraf Ghani),都在利用外援推動國內經濟,並再積極尋求與中國搭建經貿關係。後者更是在剛上任不久就出訪中國,重點吸納中國資金進入阿富汗項目。

中國城內員工在樓內加裝防護網。(微信公眾號:阿富汗工貿)

「難產」的艾娜克特銅礦計劃

在中阿達成的諸多經貿合作中,當屬艾娜克特銅礦(Ainak)項目最令人矚目。

2008年,中冶集團與阿富汗政府簽訂了艾娜克特銅礦的開採協議,該銅礦為世界第二大未開發銅礦,中方以42億美元的投資額,使該項目成為阿富汗歷史上接受的最大筆的外來投資。

根據協議,中方還需在當地進行一些公共設施建設(如學校、醫院、清真寺、職工住房等),項目建設期共5年。然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冶公司今年2月表示,艾娜克特銅礦項目當前尚處於待開發狀態。從合約簽訂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

為何這個銅礦開採項目延誤多時?

圖為2004年,阿富汗曠工在礦場上作業。(Getty)

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在協議簽訂時,中方企業評估該項目安全風險不大。但自此以後安全形勢顯著惡化,尤其是北約及美國2014年開始陸續撤軍後,阿富汗全境的武裝衝突激增,塔利班在礦區周邊的勢力也加強。在2014塔利班對礦區發出的一系列威脅、火箭襲擊後,中冶決定撤回中方僱員。第二年6月,礦區更有8名負責排雷工作的員工被武裝分子處決。

在此之外,周邊考古遺址的發現發掘、雙方對合同的意見不合等都成為重要的阻力。但緊張的安全形勢還是嚇怕了不願冒風險的中資企業,因而遲遲未能推進項目開展。

艾娜克特礦原本將是阿富汗經濟發展的一大機遇。中方預期,項目建成後每年總產值將達到12億美元,約佔阿富汗2006年GDP的47%,還可直接提供約一萬個就業機會。

阿富汗經濟在美軍進駐期間,依靠軍需拉動了增長。圖為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左)在阿富汗訪問。(Getty)

艾娜克特礦只是中方在阿富汗投資的一個縮影。2021年6月初,阿富汗變天之前,中國承諾投入4億美元在阿富汗建設一座燃煤發電站,作為兩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之一,建成後可使阿富汗發電能力提高近50%。

尚待開拓的農產品出口

眾人期盼的銅礦項目落實遙遙無期,但在原本能大幅增加對華出口、徹底改變阿富汗對華巨大貿易逆差的機遇以外,阿富汗對華商品出口並非沒有路徑。

除了中資項目,阿富汗與中國的商品貿易則在2001年後才開始發展。2001/2002年度,中阿貿易額只有0.35億美元,阿富汗對華的出口額為零。為了促進阿富汗對中國貿易,2006年,中阿簽訂經貿合作協定,並對阿富汗278種商品出口實施零關稅;此後,零關稅框架下的商品數目進一步增加,如今阿富汗對華出口已有97%免關稅。

阿富汗盛產藏紅花,廣泛出口至歐洲各國、中國等。圖為阿富汗農民在農田採摘藏紅花。(Getty)

即便在這樣的政策下,阿富汗對華出口商品仍然很有限。如今,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中國以外的幾個主要出口國(阿聯酋、巴基斯坦及印度),阿富汗都以原料型產品和農產品為主要商品,出口結構非常單一。除了佔出口價值總量近一半的黃金(43%),其餘則多是葡萄、堅果等農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品,則以堅果、羊毛、棉花、牛羊皮、地毯等為主。

在農業把控經濟民生命脈的阿富汗,製造業落後、難以完善產業鏈,這些客觀條件下這樣的出口結構為情理之中。不過,阿富汗天然乾旱、多山的氣候地理條件,農業發展非常依賴水利設施及運輸道路等良好基建,但在長久戰亂下,建設長期落後,嚴重制約了農業及農產品貿易市場的發展。

無論是作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的中國還是其他國家,與阿富汗的貿易關係都難逃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國作為對銅、鋰等礦產、石油氣的需求大國,潛力龐大,顯然是阿富汗極為重視的經貿合作對象。但在過往戰爭留下的損害和長期動盪下,中資與華商想要實現長久發展仍然面臨很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