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劇全球熱播 《怪盜羅蘋》突圍背後喜憂參半
緊湊劇情配上高質感畫面,法國劇《怪盜羅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除了因為將經典小說融入現代故事,突破舊有框框,還加插各種犯罪推理、黑色幽默,劇情緊張之餘亦不失感人時刻,加上不時穿插巴黎的迷人景致,令這部由非裔法國影帝奧馬·司(Omar Sy)主演的劇集,能迅速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目光。近年,多齣法劇贏得了世界各地電視迷的口碑,為昔日備受外界批評的法國電視界舒了一口烏氣,惟成功背後法國人也有憂慮的地方。
以往,法國電視劇一直「活在法國電影的陰影之下」,法國電影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享負盛名,法劇經常因製作缺乏原創性的通俗劇集而備受外界嘲笑,因此從未在全球範圍如此普及。
至於法劇彈出,則與過去十年法國電視界掀起了一股「法國新浪潮」(new French Wave)有關。2015年,《找我經紀人》及《巴黎情報局》首播。前者講述的是一群巴黎的藝員經理人試圖兼顧旗下藝員的事業以及自身複雜的感情生活,而且每集都有真實明星客串演出。題材新鮮、加上感人又有趣,讓好奇的觀眾能一窺巴黎娛樂事業的種種面貌。
《巴黎情報局》則是特務劇,講述主人翁在巴黎為王牌新人臥底特訓,以便日後派往伊朗繼續為法國情報局蒐集情報。故事又講述男、女主角因相戀而捲入危機身陷險境,更為了愛情不惜違抗國家命令。這劇集被法國大報《費加羅報》(Le Figaro)譽為「法國拍過最棒的劇集」,美國《紐約時報》更形容它「比美劇從容精煉,睿智貫穿全劇卻不誇張」。
與此同時,政治、喜劇、愛情、犯罪、恐怖等各式各樣的劇集題材應有盡有,令不同種類的劇迷也能於芸芸法劇中找到「心頭愛」。除了上述兩劇,這段時期內還有不少佳作,如由享譽國際的法國影帝、大鼻子情聖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主演的《馬賽城》(Marseille)、由法國型男貝克(Hugo Becker)主演、養眼好看又好笑的復古法國情報特工片《非常法國特務》(Au Service de la France),以及恐怖程度爆燈的法國恐怖劇《Marianne》。
法國國內褒貶不一
去年,改編自法國作家莫理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筆下經典人物「怪盜亞森·羅蘋」的《怪盜羅蘋》(Lupin),並以現代的巴黎為背景,講述男主角為父報仇,決心挑戰巴黎最富有的家族更引起全球追劇風潮。而劇中由黑人法國影帝奧馬·司(Omar Sy)演出這位現代版紳士怪盜,同時訴說着法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劇情緊湊引人入勝。
該劇於上架不足一個月內吸引了全球7000萬觀眾收看,超越《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成為全球最熱門劇集,更為法語影集創下了空前未有的盛況。法國媒體Libération更形容,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羅蘋熱」。
法劇的成功,多少得益於英語世界近年對外語劇的青睞。在疫情之前,英語國家的觀眾就已經開始以破紀錄的數量收看外語劇集,舉例去年Netflix外語內容的美國觀眾人數就增長了50%。
不過,在國際上取得成功不代表它同樣能在國內引起共鳴。這部由英國作家George Kay改編創作的電視劇,法國評論家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劇情過於流暢,《觀點雜誌》(Le Point)則指出,該劇「內容浮華且可預測,最大的缺陷仍然是人物的貧困,全都是單調乏味、漫畫化和粗糙的」。而且,該劇和美劇《Emily in Paris》一樣,被批評將城市商品化,將巴黎當作炫目的裝飾品。這令不少當地人不滿,而且加入大量刻板印象的橋段,感覺是扭曲了法國。
法國人的真正焦慮:美國資金湧入?
除了不同的評價外,法劇的興起在國內亦展示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即一個對未來充滿不安的國家,對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焦慮。法國人在疫情下更加直視自身的種種危機,如政治僵局、經濟焦慮和集體心理創傷等,其中包括一個恆久的不變主題──法國對美國影響力的矛盾態度。
這正好是「新浪潮」法劇吸引的地方,同時亦反映了法國人當前的焦慮。
其中,由「奧脫福大帝」、前法國球星簡東拿(Eric Cantona)主演的懸疑劇《不仁試煉》(Dérapages,2020年),就講述57歲的兩子之父的男主角失業6年,他每日幾乎都遭受到來自僱主和政府官僚的各種侮辱,從事夜班散工的他最終怒火中燒決心報復。這道出了一些跨國公司冷酷無情對待員工,在法國社會引起強烈不滿。
華盛頓郵報駐巴黎專欄作家James McAuley坦言:「在法國人的想像中,全球化和美國化是同義詞」。在部份黃背心示威者眼中,它是一場反對全球化市場經濟以及所謂「美國化社會」的起義。法國人經常說:「我們不想在鎮上有Walmart式的超市,因這會毀了所有小商戶。」
《巴黎情報局》則是講述一位法國特工為了愛情和受到美國援助下,背叛了他的國家。McAuley指出,劇集反映出「法國作為爾虞我詐的世界中一個老好人」的典型觀點。在這個想法中,美國是個傲慢的惡霸,正在蠶食法國領土,一如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將軍在 20 世紀中葉所警告的那樣。
即使在廣受好評的喜劇《找我經紀人》中,這種張力也很明顯。劇集一開始就講述了70後女星Cécile de France獲得荷里活的重要角色,條件是她外表需要變得青春,令她猶豫是否要變成美國人眼中的「美人」形象,還是堅持法國的「自然美」觀念。
說到底,法劇之所以能全球熱播離不開資金投入,如Netflix法語內容迅速增加,預計今年內還有諸如《8 Rue de l'Humanité》等劇將於稍後相繼熱播,而 另一美資影視平台Amazon Prime France 則在新的法國電視劇和電影上大灑金錢,包括法國原著電影《Le bal des folles》等。
龐大的美國資金令優質法劇長拍長有,還令法劇新浪潮得以延續。美國媒體巨頭受惠於法國影視產業蓬勃、由國家支持的創意基礎設施,加上製作成本遠低於美國,令美國對法劇前景十分看好。而法國方面亦因而擺脫過去長期依賴為二流美劇配音的做法,改為著重本土製作,並在世界各地出售版權,為法國電視界迎來更正面的發展。
可是,這種關係背後仍然緊張,正如上述法劇內容所描述的一樣,法國人本身對美國資金湧入仍舊持有矛盾態度,擔心對方可能有附帶條件。最終,劇集內容呈現的或許不是法國人所認為真實的一面,而是變了味的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