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安全區》│巴爾幹殘酷回憶:大屠殺留下的警世意義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自1995年7月11日開始,塞爾維亞族軍隊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下稱波黑)小鎮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展開長達十天的滅絕殺戮,後世稱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
下星期將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26周年悼念,適逢有關這次大屠殺的電影正在香港電影院線熱烈上映,也許正是深刻了解這事件背後歷史意義的最佳切入點。電影沒有任何戰爭場面,卻能動以冷峻鏡頭,刺破人性在現實世界面前的脆弱,箇中衝擊尤其發人深省。

電影名為《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由波黑女導演茲巴尼克(Jasmila Žbanic)執導。該片同時由奧地利、德國、法國、荷蘭、挪威等歐洲八國聯合監制及製片。

《突襲安全區》內容主要講述前南斯拉夫內戰(1991-2001)期間的波斯尼亞內戰(Bosnian War, 1992-1995)期間,塞族軍隊違反聯合國禁令進攻「安全區」斯雷布雷尼察。大批民眾被迫逃難至近郊由聯合國維和部隊駐守的營地外,希望可以進入聯合國管轄區避難。

《突襲安全區》電影預告片:

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擔任翻譯的波族女教師Aida,千方百計把營地外的丈夫和兒子帶進營地,雖然他們都能成功進入聯合國營地,但這不代表安全,塞族軍隊最終也拿着槍炮,趾高氣揚地來到營地要求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交涉。

表面上,塞族軍隊向聯合國保證,將會妥善安排難民移送到安全地點,但原來他們另有計謀……由於故事是基於「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史實改編,所以最終的結局,未入場觀看電影的觀眾料想亦猜到了八八九九。

然而,《突襲安全區》除了將大屠殺的矛頭指向罪魁禍首塞族軍隊,還花了很大篇幅,刻劃當年聯合國協調應對塞族軍隊侵略攻勢期間的無能和怯懦態度。

《突襲安全區》花了頗大篇幅,指控聯合國的無能,間接促使大屠殺的發生。(《突襲安全區》電影劇照)

巴爾幹殘酷回憶

說回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發生時期的波斯尼亞戰爭。它是九十年代一系列南斯拉夫戰爭的其中一場重要戰役。

基於當地多元民族複雜性,波黑所在的巴爾幹半島素有「民族火藥庫」之稱。不過,在整個冷戰時代,前南斯拉夫強人鐵托(Josip Broz Tito)治下強調各巴爾幹民族之間的相似性,政治上淡化宗教元素,使眾多民族勉強能在鐵托時期相互共處。

+1

1980年5月,鐵托逝世,前南斯拉夫國內各族人民瞬失精神領袖,民族及宗教矛盾開始浮現。直至90年代初,隨着東歐劇變,鐵幕倒下,蘇聯解體,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國家,隨後一連串民族爭鬥亦一觸即發。

《突襲安全區》故事背景處於的波斯尼亞內戰,在1992年4月開始,直至1995年12月結束。是整場南斯拉夫戰爭的高峰時刻。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族和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三方展開武裝互鬥。戰爭估計共造成約20萬人死亡。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是冷戰後最殘酷的一次屠殺行為,然而部分歷史真相仍未水落石出,實際死亡人數、最大責任人、大屠殺「正名」等等,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爭議。圖為近年悼念大屠殺遇難者的一場紀念活動。(Getty)

在各國聯合調停下,最後交戰方簽訂《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決議國內分別成立以塞爾維亞族為主的「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及波斯尼亞族和克羅地亞族為主的「波黑聯邦」(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之兩個政治實體(Entities)。

在兩個政治實體之上,還設有一個統領全國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最高領袖是「三方主席團」,分別由來自三大族群的人輪任國家元首,每屆政府任期為四年,主席團代表每八個月輪替一次,目的就是希望平衡三族利益。

至於國內東北部還有一個特別緩沖區「布爾奇科特區」(Brčko District),則由塞族共和國和波黑聯邦共同管理。

慘痛回憶的載體

由於各國介入制定和平方案及軍事分權,加上國際刑事法庭在戰後陸續起訴在南斯拉夫內戰期間犯下戰爭罪行的政治領袖和軍事將領,包括前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前塞族共和國總統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前塞族軍事將領穆拉迪奇(Ratko Mladić)等。踏入二十一世紀後,波黑境內的民族衝突和權力分配爭端大致宣告平息。

惟多重政治架構和臃腫官僚系統,加上因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之類戰爭暴行而留下民族芥蒂依然存在,導致波黑現今的代議政制仍然留下很大的改革空間,議政質素有待提升。連帶緩慢的社會改革,也讓波黑加入北約及歐盟,跨進發達國家門檻的夢想,變得遙遠無期。

波黑國內多個種族及宗教並存,首都薩拉熱窩更有「歐洲耶路撒冷」的別稱。不過,族群間的隔閡在一時三刻間難以解決,這導致波黑的政治革新速度緩慢。(Getty)

波黑電影每年產量極少,能夠像《突襲安全區》般得以賣埠海外,且廣獲國際影業同行認可,更是當中極少數。

世人能藉電影作品,窺探這段鮮為人知歷史的先因後果,也許就是這場大屠殺充斥傷痛回憶之外的一點小小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