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一|思變的緬甸人看政變:沒有人想國家走回頭路
十年前,廿一世紀一場全球矚目的改革開放正要展開。緬甸正式結束軍政府時代,封閉已久的國家重新與國際接軌。緬甸的古老純樸不失迷人,跌跌撞撞的對外開放,迎來大量外資、新酒店、商店與工廠,旅客與商人絡繹不絕,形成混亂與繁榮交錯的景象。對於緬甸人,這個時代一時無兩,也是美好的十年。
2月1日,時隔三十三年,緬甸再度發生軍事政變,軍人專政、國際制裁、昂山素姬遭軟禁的惡夢儼如再臨,喚起這失去的數十年。抗爭,是因沒有人願見到緬甸再失去時光。
「這些年對外開放改革,是學習與世界共處的新經歷。昂山素姬執政前,大學生沒有太多海外交流機會,學生不會感覺到自己與世界之間產生連結……但現在,我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Nay在仰光大學就讀國際關係。這幾年緬甸正經歷巨大轉變,國際關係學科畢業生,或許正是國家當下亟需的專才。
「我參加了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院舉辦的YALPI(Young ASEAN Leaders Policy Initiative,東盟青年領袖倡議)國際論壇交流計劃。該計劃在1月開始,我本來可以親身前往泰國交流,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改為以網上形式進行。」
不只學業,Nay家人的生計也趕上緬甸改革開放的便車。他母親從事洗浴產品貿易,過去幾年獲得不少政府補貼,接下來準備將產品出口至日本。
2015年,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同盟(NLD,簡稱全民盟)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控制上下議院,她以國務資政身份成為緬甸實際領導人,隨即着手加快國家對外開放的步伐,大舉引入外資,開放批發及零售市場,批准外資金融機構注資本地銀行及參與保險市場;讓新加坡、日本、中國等國參與經濟特區、深水港、公路及能源供電等建設。2019年,緬甸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360億美元(約2,794億港元)。自昂山素姬執政以來,緬甸經濟成長率皆超過6%。
打開天窗一瞥世界 改革開放變與不變
「開放外國投資,肯德基出現了;大家一起喝起百事可樂來;還有其他建築公司來到緬甸,它們帶來很多機會,幫助了不少勞工階層。」 Nay肯定昂山素姬對緬甸的貢獻,不過,他向記者坦言,對外開放發展同時使生活成本變得更高。「現今的最低工資水平,其實跟十年前相差無幾,工人仍苦苦掙扎,營生困難。」 他補充道,雖然緬甸這幾年跟不同國家簽訂很多雙邊協議,但當中絕大多數利益都由大財團和組織分沾,黎民百姓享受到的經濟成果少之有少。
香港人John長年在緬甸營運非政府組織,深入接觸當地政商界及各階層人士。他提到,相對2011年開始的登盛(Thein Sein)年代,昂山素姬自2016年起執政後推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其實已較關懷到社會基層生活。
「登盛政府給人的感覺反而是較支持自由經濟。昂山素姬年代,普遍較左傾,經濟政策都希望幫助窮人……我聽說若外資想在緬甸經商,都會刻意向全民盟政府『推銷』自家產品服務可以扶助基層和窮人。若用這個角度『推銷』,整件事就容易辦得多。」John說。
緬甸政府積極參與多邊合作,爭取國際舞台曝光率,意欲參與世界體系之心不言自明。可是,背後軍方人士仍左右國內政經格局的最終決議權:在政治上,聯邦議會四分之一議席由軍方指派,昂山政府不得不與軍方妥協,才能有效推進施政,並在經濟改革上以顧及軍方利益為先,兩大軍控寡頭綜合企業「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EHL)及「緬甸經濟公司」(MEC)壟斷大量外國合作項目合約,自是當中最顯著一例。
不過,儘管軍方盡沾緬甸改革開放紅利,國家利益輸送結構也嚴重傾斜,但這一切似乎都滿足不了他們。2月1日,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領導的軍方大剌剌地向世界呼喊:緬甸要「改變」了。他們以選舉舞弊為由,發動政變,從全民盟主導的民選政府中奪走管理國家的權力,宣布由軍方重新主導國家發展軌道。但這個「改變」,顯然跟那些思變的緬甸人想要之「改變」迥異不同。
民主幻夢一戳即破 Z世代首見鐵腕鎮壓
「看到電視新聞,我們都感到非常不公平。在軍警面前,示威者沒有使用暴力……這(軍警向人群開槍)是違反人性的罪行。」化名Tina的年輕女生這樣說。政變發生後,軍政府多次在街頭暴力鎮壓示威者,上周三(3月3日),外電報道緬甸軍警部隊對示威者施以實彈射擊,導致至少38人死亡,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稱之為政變發生以來「最血腥的一日」。
《香港01》記者主要以通訊軟件Signal聯絡受訪者,但經常因當地半夜網絡斷網限制,阻礙通訊。
「我必須承認,以前我們甚為無知,只滿足於聽取軍方單方面想要我們相信的新聞資訊。自小在城市成長的我們,雖然每個人都聽過1988年的民主運動,其實並不知道軍方究竟可以有多虛偽和殘忍。」 Tina說道。
1988年,緬甸發生大規模民眾運動,示威者不滿時任奈溫(Ne Win)軍政府強行推動貨幣兌換新政,並要求當局進行經濟改革,改善農民工人生計。雖然示威迫使軍事強人奈溫下台,但接管政權的軍方將領繼續採取強硬軍事管制,軍隊開進主要城鎮清場,數以千計示威者被殺。
這場後來稱為「8888運動」的大規模示威落幕後,緬甸沿行軍事鎖國,蘇貌(Saw Maung)、丹瑞(Than Shwe)等強人領袖先後掌政,軍方裙帶利益團體獨吞礦業、玉石、林業等支柱產業創匯收入,國家農業工業發展缺全,發展水平及步伐遠遠落後於周邊區域國家。2011年改革派軍人登盛上台,在軍方利益獲保障的前提下,國內政制逐步民主化,國際社會撤銷制裁,緬甸慢慢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基層生活才漸獲改善。
因此,自2月1日以來,在示威現場所見的不僅是年輕學生,還有很多城市的中老年人,他們選擇走上街頭,抗議軍方政變,就是擔心軍閥寡頭統治重臨。
老一輩人深諳軍方治理國家的方式和手段,反對軍事奪權者,無一樂見國家走回頭路,更加不希望回到昔日軍方鐵腕獨裁的日子——那時既沒有政治自由,遑論享受經濟發展的果實。
「這場抗爭運動並沒有領袖。緬甸民眾發起多場罷工行動,但這些罷工只是大家說好日子、時間,沒有人統領整場行動。促使罷工者如此堅決行動的原因是他們心底的慾望:他們不想回到幾十年前的日子。軍方統治數十年,緬甸人就受苦了數十年,於是人們試盡所有方法(抗拒軍方奪權)。」今年41歲的前仰光市議員Kyi Pyar對《香港01》說。
(節錄)
待續:緬甸政變・二|街頭網絡雙線行動 溫和激進兩派該往何處走?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8日)《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