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嬰孩亡魂:愛爾蘭教會橫跨20世紀的悲劇
愛爾蘭公開長達五年的調查報告,揭示該國多間天主教「母嬰之家」收容所在1922至1998年間,數以萬計的未婚媽媽與嬰孩曾受到虐待,強迫骨肉分離,更有多達9000嬰兒在院內死亡。愛爾蘭跟天主教關係密不可分,保守宗教文化長久以來滋養出扭曲的性觀念與厭女文化,「母嬰之家」歷時長達八十年的惡行也只屬冰山一角。
愛爾蘭為天主教最虔誠的國家之一,在整個二十世紀宗教風氣保守,期間近50年,該國連避孕也屬違法,女性未婚懷孕曾被視為社會禁忌。由於家庭認為未婚懷孕的女兒是羞恥,都會秘密地送往這類天主教母嬰收容所,掩飾她們的「罪行」,當未婚媽媽誕子之後,就會強制讓孩子被領養。在當地歷史學家Catherine Corless追尋下,關於「母嬰之家」的恐怖事迹逐漸揭開。
2014年,Catherine Corless首先發現西部城鎮蒂厄姆(Tuam )的母嬰收容所,有多達800名死亡的孩子沒有下葬記錄。及後在2017年,母嬰收容所舊址的污水池中被發現埋藏着20個地下洞穴,內裏挖出大量人體遺骸,經驗證後證實屬於35周大胎兒到三歲的嬰幼兒。過去幾年,有關這些未婚媽媽及孩子在「母嬰之家」受到不人道對待的情節陸續曝光,除了孕婦需要長時間勞動,由於這些收容所一般都環境惡劣,麻疹、腦膜炎、百日咳等疾病都令大量嬰孩死亡,更有數以千計的嬰兒死於虐待或疫苗試驗,有部分嬰兒遺體被用於醫學研究;生還嬰孩則多數被非法領養。
蕩婦的懲罰:勞役、鉗子接生、性侵
而且,未婚懷孕的女性被視為「不潔身自愛」,被送到收容所後都飽受修女凌辱。有當年的未婚媽媽憶述遭遇:見過修女把嬰兒當布娃娃般在地上拖來拖去,給嬰兒打針,修女會強行以鉗子為孕婦接生,甚至有人被牧師性侵。這些情節過去零零碎碎地從傳媒報道報道出來,卻從來未被愛爾蘭官方或教會承認。
經過歷時五年的調查,母嬰之家調查委員會周二終於公開最終報告,交待有關天主教母嬰收容所的事件。該份報告長達2865頁指出,由1922至1998年間,一共大約56,000名年齡介乎12至40多歲的懷孕婦女被送進國內18間母嬰收容所,期間在院內出生的嬰兒約有57,000名。不過,竟有多達七分之一的嬰兒未及領養已在院內夭折,雖然這夭折率顯然高於正常水平,但這些受官方認可的母嬰機構卻一直未被當局揭發。
元首與教廷正式道歉 受害人未言接受
調查報告指出,疏忽照顧、營養不良、維生資源短缺都是導致死亡的原因,可見母嬰收容所不單只沒有拯救這些孩童的性命,更是刻意削弱他們生存的機會。惟報告並沒承認所有指控,譬如就着「強迫海外領養及非法領養」的指控,調查委員會認為證據不足,不予承認或否定。
「報告裏的(施虐)機構並非來自外國勢力,而是我們社會自己造成的。我們對女性糟透了,對孩子也糟透了。」愛爾蘭總理馬丁(Micheál Martin)形容,昔日愛爾蘭社會對於性與親密關係有着嚴重扭曲的觀念,讓年輕的母親與其孩子付上慘痛的代價。馬丁於周三(1月13日)連同愛爾蘭天主教廷,正式向所有「母嬰之家」受害人公開道歉並啟動國家賠償方案。
不過,調查報告與國家正式道歉並不代表事情完滿落幕。部分受害人表示,在未閱畢全份報告內容前,都拒絕接受政府道歉。另一方面,有受害人在過去數十年間苦苦尋親,但卻未獲當局或教會積極配合。有人向兒童和家庭機構索取身世資料時,只取得片面不全的資訊,甚至遭到知情教會的修女惡言相向。對於這些受害者而言,折磨尚未止息。
禁避孕50載 「生育自主權」的終極受壓
「母嬰之家」只是愛爾蘭宗教保守的產物之一。在文章開首提到,愛爾蘭在1935年立法把所有避孕方式列入違法,所有避孕產品被禁止入口與銷售。在1968年7月,教宗保祿六世發表的《人類生命》通諭,明確指出天主教會不接納任何人工避孕方式,當時愛爾蘭天主教廷亦「絕對謹遵」梵蒂岡設定的這條界線。
愛爾蘭教廷在節育問題上採取絕對立場,全面不准信徒避孕,連夫妻關係正常維繫、妻子懷孕風險等因素都無法顧及,帶來難以彌補的社會後果,也使現代愛爾蘭教會漸漸喪失道德高地,性與道德方面的教誨亦權威不再。到1985年,愛爾蘭才解禁使用安全套及殺精劑。
由禁止女性避孕與墮胎的過去,可見昔日的愛爾蘭女性對於生育可謂全無權利可言。長時間以來,女性既沒法取得避孕工具,亦無墮胎的選擇。而對於未婚女性來說下場更為可悲,她們正是往往被送到教會的母嬰收容所,強迫勞役、強迫分娩、強迫骨肉分離,在分娩過程中更不獲任何止痛工具,以示「贖罪」。更諷刺的是,調查報告中也證實這些未婚媽媽包括因姦成孕及亂倫的個案。
除了「母嬰之家」的悲劇,跟不少歐洲天主教國家一樣,愛爾蘭教會亦發生多宗神職人員性侵案。關於有兒童在教會內遭受性侵的指控在1980年代末開始出現,90年代起愛爾蘭政府開始立案調查,涉案神父多達數百名,受害兒童更數以千計,時間橫跨數十年。除了揭發不少高級神職人員知情包庇,部分人還涉及不當異性戀關係、教會幼兒院虐兒事件等。儘管羅馬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8年8 月訪問愛爾蘭期間,曾為母嬰之家及神職人員性侵等教會「罪行」道歉,惟至今被定罪的案例少之有少。
前路:保守與自由交纏?
正如愛爾蘭政府就着這份報告所形容,社會存在着「殘暴的厭女文化」(brutally misogynistic culture)。事實上,愛爾蘭教會過去數十年發生的事,已遠遠超越現今天主教社會依舊爭持的「擁護選擇權」(pro-choice)與「擁護生命權」(pro-life)問題。也正因天主教會深受醜聞困擾,愛爾蘭進入二十一世紀才慢慢踏上去宗教化之路。直至近數年,該國對於墮胎及同性戀等議題才開始鬆綁起來,先是2015年公投通過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再到2018年公投廢除女性墮胎禁令。
在政治方面,2017年更選出首位同性戀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現任兒童部長奧戈爾曼(Roderic O’Gorman)亦為男同志,外界近年都紛紛形容愛爾蘭正進入「後天主教」年代。
不過,這並不代表整個愛爾蘭社會自此以後決定「向左走」。根據該國人口普查,愛爾蘭天主教人口比例由2011年的84%大幅下跌至2016年的約78%,但已比例高於大多數西歐國家。雖然,圍繞教會數十載的醜聞使如今愛爾蘭教會的權威性大不如前,但擁抱天主教身份的國民仍佔大多數,在同性婚姻、墮胎權近年接連放寬之後,已觸動到保守派人士的神經,質疑左派政策令社會風氣變差,離婚率及輕罪案數目增加。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愛爾蘭現代史講師Carole Holohan解釋,1990年開始,更多移民及外資進入愛爾蘭,注入更多自由派思想,不論在宗教還是經濟層面,愛爾蘭社會在一兩代之間經歷了急遽的轉變。對於老一輩而言,這轉變倒是來很太快、太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