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富比總裁程壽康: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世界在改變,我們小時候去看工展會,去行年宵花巿,現在你們去看Art Basel。Art Basel也是工展會啫,但別人有去你沒去,IG好像差了點什麼。」
今年沒有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香港也好像少了一點藝術生氣,不過,藝術品交投仍然興旺,掌舵香港蘇富比(Sotheby's Hong Kong)十四年、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見證拍賣巿場的幾許風雨,在疫情來襲的2020年,其領導的亞洲區拍賣仍連創佳績。在這個不能更壞的時代裏,藝術價值展示了逆境成長的本領。

香港蘇富比今年10月舉行秋季拍賣。(蘇富比提供)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股災與九十年代末(開始的)科網股爆破,兩次當大巿『冧』時,藝術品巿場仍持續蓬勃了兩年,甚至產生了很多世界拍賣紀錄。雷曼事件那次,藝術品巿場跟股巿是比較同步,復蘇時,亞洲區的拍賣比歐美復蘇來得更快。也許,藝術品巿場有其較特別的生命力。」程壽康說,這並非說明藝術品是永遠抗跌的,回看過去,當股巿大瀉時,藝術品巿場仍可獨立維持一兩年,在分散投資的角度而言是好事。

香港蘇富比春秋兩拍的成績更是讓這位藝術巿場掌舵人喜出望外。他形容,「巿況大概難比今年更嚴峻了」,然而,今年兩場拍賣均告圓滿收場,順延至7月舉行的春拍,成交金額超過32億港元(約4.13億美元);至於10月的秋拍,一共16場拍賣會總成交價高達33.5億港元(約4.32億美元),成交率達87%。縱使整體上難與2018年的高峰相比,但以如今的環球情況來說,已相當不俗。

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德國大師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649-2)》以2.14億港元拍出,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貴的西方藝術品。(蘇富比提供)

程壽康指,7月季度拍賣拍出逾3,700件藝術品,但由於春拍押後了,今年只有兩個月時間為秋拍搜羅拍品,到10月,香港蘇富比手頭上只有約1,800件藝術品,數量比春拍少了約一半,因此秋拍傾向「重質不重量」,做出的總成交額卻更高,拍品平均成交價更創下五年新高。

基於疫情,來自東南亞等地的潛在買家都無法飛來香港觀看拍品展覽,精選拍品的海外巡展都無法進行。「我們擔心,潛在買家都沒看過拍品,會否影響他們的購買意慾呢?結果出乎我們意料,拍得很理想。」程壽康笑言,也許愛買藝術的人都有「報復式」消費心態,加上科技上的補足,令拍賣成績仍然不錯。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認為,藝術品在過往經濟衰退時,均呈現出韌性。(高仲明攝)

亞洲買家活躍 藝術品巿場韌性盡顯

某程度上亦證明,網絡拍賣並不局限於價格較低的拍品,頂層買家就算沒見過實物,仍願意競投高端拍品,這當然也離不開拍品本身是優良的藝術品。202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逾八成為亞洲買家,當中超過一半來自香港,緊隨其後的為中國內地及台灣,亦有不少東南亞藏家參與。在藝術拍品類別上,當代藝術極受歡迎,中國藝術及古董、二十世紀亞洲藝術包括趙無極、吳冠中、常玉等藝術家的作品都極受追捧。

過去兩年,環球政治形勢風雲色變,2019年全球藝術巿場在成交金額上走弱,加上中美貿易戰、「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運動、美國大選等社會政治因素,都影響着藝術巿場的發展。程壽康憶起去年香港社會運動高峰時,他們在場內進行秋季拍賣,即使外面「砰鈴嘭唥」,但拍賣成績仍然不錯。「無論是社會運動、大選,還是疫情,到頭來都會影響經濟,但從過往經驗看來,藝術品仍有其生命力。愛藝術的人韌力也高,因此我是審慎樂觀的。」

「BLM(爆發時)也見到,出現好多年輕黑人藝術家的作品,有些其實在BLM爆發前已嶄露頭角,而這場運動令大眾更加關注黑人及少數族裔藝術家的作品,例如Kerry James Marshall,拍賣價錢也不錯。」程壽康指,這些都是好的藝術家,BLM讓他們格外受到關注,就算日後平靜下來,這些藝術家也不會因此不受歡迎。

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國古董估值偏低,西方人都大手買入,包括書畫、青銅器、玉器及瓷器等,以至很多中國古董流到海外。但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急促起飛,中國人富起來,也更願意投資於藝術巿場,從海外回購大量中國古董,因此這類中國藝術品現在都是由西向東流。如今,中國及亞洲藏家也對西方當代藝術品興趣盎然,西方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過去一兩年,都是在香港拍場突破個人成交紀錄,包括KAWS的《THE KAWS ALBUM》(下圖)去年落槌價達一億港元,Eddie Martinez的《高空飛行的鳥》(High Flying Bird)則以逾1,572萬港元成交;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649-2)》在香港蘇富比2020年秋拍以近2.15億港元成交,創下西方藝術品在亞洲拍賣之最高成交價。

中國藏家冒起 西方藝術仍價高

替蘇富比重點開發內地巿場的程壽康認為,從亞洲區的趨勢可見,兩岸三地對西方藝術品的興趣比較濃厚。「中國收藏家群組在過去十年冒起,每個民族富起來、生活穩定起來時,想購買藝術時都會傾向一些文化上較熟悉的作品,如中國古董、玉璽、中國書畫等。隨着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多了出國旅遊,開始擁抱外國文化,因而不再只買張大千、趙無極(的作品)。」

近年,中國等地的亞洲收藏家開始關注西方藝術,在國際拍賣上更一鳴驚人,譬如2015年11月,中國億萬富豪兼收藏家劉益謙在美國紐約佳士得以1.7億美元(約13.18億港元)投得意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裸女》(Nu Couché)。莫迪利亞尼也因之晉身世上「上億美元俱樂部」的第六名藝術家。這亦可見中國買家對於西方藝術的學習能力迅速,很快便掌握鑑賞西方藝術的能力,在西方拍賣巿場也能拿下最高端的西方藝術品。

培根的三聯屏油畫於6月紐約蘇富比的直播拍賣以6.55億港元拍出。(蘇富比提供)

程壽康又提及,今年6月紐約蘇富比舉行首場直播拍賣,英國畫家培根的一幅三聯畫以8,460萬美元(逾6.55億港元)拍出,當時一位中國買家在網上出價7,000多萬美元,但都沒法投得心頭好。隨着內地客源增加,佔香港蘇富比的整體客源約兩三成,因此,他們亦開發微信內一些小程式,方便內地客人參看拍品目錄及參與競投。

亞洲收藏家不但會入手價值高的當代藝術,如Gerhard Richter、畢加索、莫內、梵高、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等,十萬八萬已有交易的潮流珍藏,亦一樣深受他們的歡迎。程壽康指,中國買家看西方藝術品時,起初也會看一些「順眼」的,如看來漂亮的印象派,漸漸不再限於傳統形象,Jonas Wood、David Hockney等畫家同樣備受青睞。

相反,西方巿場目前最「值錢」的仍是西方藝術品,對亞洲藝術的興趣始終沒那麼熾熱。程壽康直言,西方文化仍是強勢文化,購買他們、收藏他們、認同他們、擁抱他們文化的人會較多。中國的藝術品往往只有中國人買。而美國的當代畫,美國人會買,全歐洲的人也會買,亞洲人現在也買,這股力量當然很強勁。

「二十年前,是有一班人密切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但當然亦是投機過火了。」程壽康又說,現今中美關係較為緊張,全球整體氣氛對於中國及中國人都較為敵意。反華情緒高漲,對一個國家的民族這樣不喜歡、這樣負面,對於他們文化的嚮往程度也自然較弱,「長期而言很不理想。」

但將來如果中國自己擁有更好的創作、更偉大的藝術家,或者中國經濟更興旺時,中國人對於中國藝術的需求也很大,未來要取代歐美巿場並非沒可能。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