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20│明尼蘇達:弗洛伊德事件爆發點 藍州何以染紅?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美國明尼蘇達州(Minnesota)是一個傳統的「藍州」,歷史每次大選就只有1972年投向了尼克遜(Richard Nixon),自1972年來每次均是民主黨勝出。作為科研、工業、礦產、農業等多元產業的州份,工人階層也是重要票源,隨着城巿人口學歷增加,種族更多元,也令城鄉之爭更見顯著。今年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更點燃了社會矛盾。

回望2016年大選,民主黨的希拉里(Hillary Clinton)雖然取得了明尼蘇達州的勝利,但與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票數差距卻只有1.52%。以縣計算希拉里更只從82縣中取得9個縣的勝利,若非以總票數計算希拉里早已大敗。

來到2020年今屆大選,明尼蘇達州民主與共和的勝負已愈來愈難分。特別今年正好發生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作為近日「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旋渦中心,明尼蘇達州選情趨更難以預測。

事隔多月,弗洛伊德的悼念活動在明尼蘇達仍綿綿不絕地舉行。(美聯社),

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弗洛伊德被警員過度執法壓頸致死,引發起全美反歧視示威。在當天,明尼蘇達州地方報《明星論壇報》(StarTribune)刊登民意調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在區內的支持率為49%,特朗普的為44%,其中7%受訪者未決定,誤差率約為3.5%。意味兩者實際非常接近。

傳統的白人社會

明尼蘇達州作為中西部(Midwest)大州,歷史上是一個白人主導的社會,有許多來自德國和來自北歐地區的移民,德裔及挪威裔美國人分別佔該區人口的33%及15%。他們很多都帶着進步思想,使當地的藍領工人積極參與着工人運動。事實當地的民主黨並非叫民主黨,而是「明尼蘇達民主‑農民‑勞工黨」(Minnesota DFL),反應着當地民主黨及進步主義的發展。

明尼蘇達州擁有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且有15,000多個湖泊,有「萬湖之州」之稱。(美聯社)

但在近年,來自索馬里、柬埔寨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移民陸續到此定居,社區變得多元化。城巿人口多元,而且教育水平持續提升。而民主黨近年倡議的環保及反槍械政策,亦讓民主黨與傳統白人工人社區疏遠,特別是北部的鐵嶺地區(Iron Range),該地主要居住學歷較低的白人,致使他們逐漸倒向共和黨。

雙城區與其他之爭

明尼蘇達也是美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州內擁有約九成美國主要工業行業。鐡礦業歷史悠久,同時州內五成以上土地都是農場。

明尼蘇達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朗普政府極積推動採礦行業,但憂對當地環保造成破壞。(美聯社)

在政治上,明尼蘇達州可分為明尼阿波利斯與聖保羅都會區(或稱雙城區),及其他所有地區,簡單而言就是城市與鄉郊之爭。除了雙城區外,其他地區有明顯變紅的趨勢。

2016年大選結果,民主黨的勝利關鍵在於取得了雙城區內的勝利,其中包括了擁有最多人口,明尼阿波利斯所在州分亨內平縣(Hennepin)。但民主黨在其他地區幾乎都敗給共和黨,造成82比9的極大落差。至2020年8月,鐵嶺地區的6名市長更公開支持共和黨,聲稱民主黨遠離了工人,而在特朗普的政策下讓該地重獲生機。在2020年的大選中,明尼蘇達州已顯然不再是必然藍色的州分。

明尼阿波利斯一幅紀念弗洛伊德的塗鴉,被反對者塗花。(美聯社)

反黑人示威的的影響

因此外界相信,弗洛伊德事件及引發持續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示威,會對明尼蘇達州的選情造成相當的影響。特朗普可以有效利用民族主義引發的種族仇恨,以至示威的暴力現象,進一步把自己塑造成白人選民的代言人。

在反種族歧視示威中,並不只有和平示威者,在市區內伺機搶掠、放火的畫面在示威顛峰期間尤其觸目。示威活動後蔓延全國﹑甚至國外,這些拉倒歷史偉人雕像,破壞的畫面,都可能讓明尼蘇達州,特別是市區內的選民對示威感到煩厭,從而選擇特朗普的「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投向共和黨。

至目前為止,民調下,拜登雖然顯示仍然領先,但選情並非絕對樂觀。特別在拜登缺乏照顧傳統的工人階層,焦點過分集中在如何打倒特朗普上,難以讓明尼蘇達州的白人社區重投民主黨。加上示威浪潮恐怕引起這批白人巿民的反感,這十張選舉人票最終花落誰家?結果仍然難以預測。

美國大選2020|決勝關鍵 逐個詳解15個搖擺州

地圖中的美國:這究竟是怎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