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廁紙」引發兩派如廁文化論戰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美國80號州際公路沿途的公廁不再供應廁紙;伊利諾伊州的餐廳為20美元以上的外賣訂單送廁紙;德州一對夫婦試圖在餐廳洗手間偷廁紙;俄勒岡州警方要求市民停止就「無紙」報警,並提供「替代方案」:超市收據、報紙、抹布或棉花球……
早於兩個月前,香港人因搶購廁紙登上國際新聞頭條,但隨着新冠肺炎疫情擴大,這荒誕現象在全球層出不窮。許多人擔心如廁後沒有廁紙而出現「身態災難」,流行於南歐及中東的坐浴盆(bidet)近月於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的銷售數字火速上升。一場「廁紙荒」,看似荒誕的現象卻巧妙地揭示了「紙派」及「水派」兩種迥然不同的衞生文化。

歐美地區紛紛實施嚴厲的限行或封城等抗疫措施,導致國民爭相囤積必需品,擺放廁紙及日常用品的超市貨架近日也空空如也。美國家居用品生產商Brondell表示,坐浴盆銷售量急升,其發言人Daniel Lalley指出,高峰時期在Amazon網站每兩分鐘賣出一個坐浴盆,每日平均售出約一千個。多間坐浴盆的生產商都表示近日銷售量出現顯著增長,部份款式甚至斷貨。

美國Tushy公司的網站仍接受預訂,但送貨日期則延至4月底。公司行政總裁Jason Ojalvo表示:「我們過去數周的銷售額由雙倍、三倍,再上升至十倍增幅,這或許是讓美國人接受坐浴盆的最佳時機。」

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也出現搶購廁紙潮。(Twitter圖片)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澳洲和加拿大。西澳洲大型裝修特賣場Bunnings Warehouse多間分店的坐浴盆售罄,店員表示產品十分搶手。公司銷售總經理Tracey Lefefure表示:「我們見到坐浴盆附件的需求正不斷增加,因產品提供『免提式』清潔方法,同時減少浪費廁紙。」

這個價值逾億美元的浴室用品市場,預計到2021年每年增長15%,這還未計算受疫情刺激下的額外增長。去年,美國全國廚房暨浴室協會(National Kitchen & Bath Association)的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設計師認為具有坐浴盆噴水功能的馬桶是「當今浴室最重要的事」,顯示產品漸漸進入主流市場。產品消費指南Wirecutter亦指出,坐浴盆在閱覽人次排名第二位。

坐浴盆的相關資訊也是當地人近日熱搜的內容。(Wirecutter)

貴族小玩意 源自法國的寶貝

除了數字外,一眾媒體和社交平台近期都在熱烈討論。28歲的芝加哥人Xack Brame於Twitter上載了新買的坐浴盆相片,並開玩笑寫道:「你們這班蠢材囤積廁紙,我們這些聰明的人則買坐浴盆。」27歲的Jibran Malek住在波士頓,他的室友和女友於數星期前帶着三大盒廁紙及其他日用品回來,說是「準備應對疫情」,因此佔用了櫥櫃大量空間,令他不能擺放有氣樽裝水。他直言:「即使沒有疫情恐慌,一個坐浴盆都會節省大量的空間、金錢和時間。」

或許不少人都曾在外國的洗手間見過坐浴盆,卻又不太了解怎樣使用,最相近的體驗可能是日本的「溫水洗淨便座」。其實,「bidet」一詞源自法語,意思為小馬。過往外界不時爭論它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710年由法國出版的書籍,故不少歷史學家相信其起源地為法國。

法國貴族將坐浴盆的文化推展至更高境界,將它變得有如藝術品般高雅,並且鑲嵌飾品及以圖案裝飾,帶來華麗而優雅的如廁體驗。當然,古時這種廁所設備是富人和貴族們的玩意。

當中最著名的用家是拿破崙,他擁有專用的私人坐浴盆,形狀像銀碗。由於銀器具有天然抗菌作用,因此可以長期保持清潔。拿破崙每次出行必定隨身帶備坐浴盆,死後更把這件「寶物」以遺囑的方式贈予兒子。

古時的坐浴盆是富人和貴族們的玩意,有些法國貴族更會在坐浴盆鑲嵌飾品。(Getty Images)

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件「寶物」是源自意大利,或許因為意大利人鍾情坐浴盆,既會用作嬰兒浴缸,也有浸腳和洗地拖等用途。1975年當地通過衞生法,規定所有家居必須設置至少一個坐浴盆,因此估計逾九成意大利家庭都有這設施,其使用程度也高於法國。

大家可能會好奇,坐浴盆誕生之前,古人如何在如廁後清潔呢?考古學家認為,早於青銅器時代,中歐地區的人就已經懂得使用蜂鬥菜葉(Petasites)擦拭私處。直到今天,德國巴伐利亞地區依然將這種植物稱為「擦屁股菜」(Arschwurzen)。後來的人利用舊布料、棉花球、碎布、稻草、樹葉等等素材。此外,一般人也許還聽過在南亞地區左右手的不同「用途」。

至於中國,最早有關廁紙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六世紀。《顏氏家訓》寫道:「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指出,唐代的外國人曾經詫異中國人如廁後不用水洗而用紙抹的「不衞生習俗」;到了明代,宮廷全年總共消耗了72萬張廁紙,每張長3呎寬2呎(約為60厘米 x 90厘米)。由此可見,中國人用紙善後的文化早已植根民心。

青銅器時代的人早已懂得運用蜂鬥菜葉來擦屁股。(維基百科)

其後,報業發展及造紙工業日漸發達,不少民眾找到了沒廁紙下的「理想」替代品,加深了紙張在如廁後的重要地位。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抽水馬桶出現後,更需要一種不易堵塞馬桶的廁紙。

1960年,美國人嘗試引進坐浴盆,惟普遍國民都將它與性事聯想起來,使它成為嘲笑的對象。主要原因是美國人首次認識它時正值二戰期間,當時美軍部隊駐守歐洲,軍人們大多在妓院見到這個安放於廁所的物品,故「順理成章」聯想到性事。即使後來因旅遊普及,美國人出國見識多了,逐漸扭轉對坐浴盆的不良印象,但坐浴盆仍未在國內普及,多是高級酒店和豪華住宅採用。

對於近期因疫情而在美國掀起的坐浴盆熱潮,零售分析師Sucharita Kodali認為純屬炒作,因為國內沒有持續出現廁紙短缺。她直言:「老實說,這是個荒謬的取捨,就像找不到牙刷而決定用假牙一樣。」她認為,因廁紙短缺而要買坐浴盆,是一個極端而非理性的選項。

環保又衞生 坐浴盆豐儉由人

要改變多年來「抹」或「洗」的習慣並不容易,不過,使用坐浴盆清潔確實有不少好處。環保份子Kathryn Kellogg在丈夫推介下認識這個浴室產品,起初她因「感覺陌生」而卻步,後來因想減少耗用廁紙而學會接受它。

她分享,「第一次試用的感覺是:『這是全世界最棒的事,為何不是到處都有?』」改變如廁習慣後,她發現平均每兩星期使用一卷廁紙,用量大減四分之一。

減少用廁紙無疑更加環保,根據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報告,美國每年使用超過360億卷廁紙,需要砍伐1,500萬棵樹和耗用近1892.5萬億公升的水,其人均用量是廣泛使用坐浴盆的意大利的兩倍之多,更佔全球廁紙用量的兩成。有專家推算,若轉用坐浴盆,會為他們節省75%以上的廁紙;以一生人的廁紙用量來說,可以減少砍伐384棵樹。該會環境法律研究員Jennifer Skene指出:「廁紙、紙巾和面紙的紙巾產品既便宜又方便,卻令地球付出很大代價。」

生產廁紙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水和砍伐大批樹木,非常不環保。(Getty Images)

用坐浴盆的另一好處是更加衞生。著有《廁所之書》(The Big Necessity)的英國作家Rose George說:「用廁紙抹屁股,就像我們不用淋浴設施而用抹布抹身。」她在著作中指:「廁紙只會移動糞便,但不會移除糞便。」她認為只用廁紙抹屁股,有如「數百萬人帶着不乾淨的肛門四處走動」一樣,因此支持使用坐浴盆。

許多人未必懂得正確使用廁紙清潔屁股,故未必能有效抹走糞便殘餘,也可能將殘餘糞便上的大腸桿菌或其他細菌傳播到私密部位,導致尿道炎、痔瘡及肛裂等問題。據醫學估計,多達七成女性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因肛門附近細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

克利夫蘭功能醫學中心的醫療主任Mark Hyman表示:「坐浴盆可以幫助預防各種令人不適、尷尬的身體狀況。」他會向病人推薦坐浴盆,尤其是患有腸胃問題如便秘、腹脹和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病人。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與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的數據,每20名美國人當中就有一位患有痔瘡,乾紙巾會刺激皮膚,令患者更感不適。

今天的坐浴盆款式漸趨多元化,由入門級在馬桶內設簡單噴水功能、放在馬桶旁邊的獨立式設計,到豪華版本的廁板發熱、水溫水力調校等多功能坐浴盆,價錢有平有貴。

Rose George 認為不懂得用廁紙抹屁股,十分不衛生。(Youtube圖片)

「水派」出行 手提坐浴盆跟身

如廁文化基本上分成「紙派」和「水派」。不少國家的民眾都習慣用廁紙,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德國、中國,以及香港和台灣等地都屬於「紙派」。沖洗私處的坐浴盆則在阿拉伯世界、南歐、西非等地區普遍採用。「水派」代表如南歐的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南美的阿根廷,常見獨立式坐浴盆;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則有相同用途的花灑和細小「洗手盆」;日本則是附加在馬桶上的設計,備有自動感應蓋板、暖廁板、水力水溫調校等功能。這些地區的廁所都備有廁紙,沖洗後可以抹乾屁股。

「作為阿拉伯人,我們必須確保出行時帶有三樣物件:護照、現金和手提式坐浴盆。」埃及喜劇演員Bassem Youssef曾在英國演出時開玩笑道:「我不明白,你們是世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但是當談到清潔後面時,你們就落後了。」

雖然如此,過往「紙派」因有英、美兩大國為代表,影響到不少國家的如廁文化。建築歷史學家Barbara Penner在《浴室》(Bathroom)一書中指出,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這兩個國家對現代浴室文化的影響最大。兩國在近代歷史的地位令廁紙變得普及,以至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它曾被稱為「衞生帝國主義」(sanitary imperialism)。

不禁要問,為何我們會如此執著用廁紙?(Getty Images)

「紙派」外遊 旅館「花灑」成笑話

在全球化的今天,坐浴盆引起「紙派」和「水派」的各種困擾。「紙派」的人在旅行時可能會好奇這種「另類」設施,既未懂得運用,也擔心衞生問題。曾有外國遊客入住越南河內的酒店時,發現馬桶旁邊設有一個「小花灑」,於是用來洗頭,但發現其設計和水壓都有別花灑,最後在網上分享事件而遭網民嘲笑。

「水派」的人去到用廁紙的地方,可能會疑惑每次如廁後都要去浴缸沖涼?研究關於廁所設施文化和歷史的澳洲政府項目主任Zul Othman表示,部份澳洲穆斯林會「先用廁紙後淋浴」,又或裝滿一壺水來沖洗,或者安裝手提式坐浴盆。他說,在英國讀書時遇過一個同學因沒廁紙而用一張20英鎊鈔票來抹,可見有些人對用紙過份堅持。

曾有旅客在越南不懂用坐浴盆花灑而鬧出笑話。(FB/Thomas Carruthers)

來自印度的數據科學家Astha Garg過去兩年在美國三藩市工作,至今仍未習慣沒有沖洗設施。最後,她不得不前往當地一間印度人開的商店「求助」。

以上的例子看似一些生活趣聞,但在疫情下經歷過「廁紙恐慌」,理解一下其他國家的如廁清潔文化,大概也可反思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對個人衞生及環境的利與弊。

上文節錄自第20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紙派」抹屁股 VS 「水派」洗籮柚 「廁紙荒」引起的如廁文化論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