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因何再度發怒?弱小棋子猶不懂得強權的規則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2020年1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議會發表國情諮文時,除了釋放出修憲的重磅消息以外,也重申了一些歷史觀的問題。

普京重新強調2019年反對將二戰爆發罪責歸咎於蘇聯的說法,並主張建立大型歷史數據庫:「我們有義務去捍衛勝利的真相,否則倘使謊言像瘟疫般蔓延時,我們要如何告訴子孫?」與俄羅斯不睦的波蘭副外長賈布隆斯基(Pawel Jablonski)得悉後,也很快回應道:「我們完全支持,這將意味俄羅斯檔案的解密與開放」。

關於二戰起源與貢獻的爭論,鑒於國家立場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向來有極大落差,譬如蘇聯和中國的犧牲與血戰往往遭西方國家忽略,歐美國家則習慣放大諾曼底登陸的戰略作用。而最讓俄羅斯忿忿不平的是,蘇聯紅軍在東線戰場的猛烈反攻與蘇聯人民的慘重死傷,鮮少被廣泛謳歌。

尤其在2019年9月波蘭表態不願邀請俄羅斯參加二戰歐洲戰場開戰紀念日後,俄羅斯與波蘭的歷史矛盾便不斷升級。緊接着歐洲議會又於2019年9月19日通過決議,指責蘇聯與納粹德國「兩個極權政權」在1939年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與其秘密協議,不但分裂了歐洲,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鋪路」,將蘇聯與納粹視為狼狽為奸的一體,故令普京頗為不滿。

普京於同年12月回擊稱,二戰根源應是在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並援引檔案,斥罵曾支持希特拉(Adolf Hitler)反猶的波蘭駐德大使利普斯基(Józef Lipski),並表示曾在《慕尼黑協定》後趁火打劫奪取捷克領土的波蘭也得負上戰爭責任。

美國駐波蘭大使莫斯巴徹(Georgette Mosbacher)此時也火上加油地幫腔波蘭,於Twitter上發聲「親愛的普京總統,希特拉與史達林共謀發起二戰,這是事實,波蘭則是這場可怕衝突的受害者」。捷克籍歐盟委員會委員朱洛娃(Vera Jourova)亦在今年1月15日反對將波蘭描述為戰犯,並意有所指地形容普京言論是「假信息」。

平心而論,蘇聯與納粹德國在1939年簽署《互不侵犯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合謀瓜分波蘭與東歐的勢力範圍,是不爭的事實,蘇聯的擴張野心不容被遺忘。而普京對《慕尼黑協定》的攻訐,也凸顯操弄話語權的歐美國家,刻意淡化自己助長二戰侵略者氣焰的醜陋往事。

二戰爆發前,希特拉日愈膨脹的野心有目共睹,但英法等國選擇採用綏靖政策安撫之。反觀蘇聯,務實地暫時放棄「共產國家鬥爭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於1933年12月通過「為在歐洲建立有效的集體安全體系,以維護和平和防止侵略而鬥爭」決議,同意在國際聯盟成員國與蘇聯建立正常關係的條件下,加入國聯,並嘗試建立防範德國的區域軍事協議,致力以集體安全政策圍堵法西斯主義的泛濫。

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手拿文件者,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向英國大眾高舉《慕尼黑協定》文件。(World War II Database)

蘇聯試着拉攏英法等國遏制德國,史達林尤其注重英國的力量,渠在1935年還規勸英國外交官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道:「許多事情取決於英王陛下政府在當前條件下,於集體安全體系中願意發揮多大作用……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然而,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均勢的傳統原則、以及敵視共產主義的心態,不願跟蘇聯站到一排,也不許法國過度削弱德國,甚至還提議過法國應將陸軍裁減到20萬。

而法國雖曾一度在外交部長巴爾都(Louis Barthou)的率領下與蘇聯擬議締約,但隨着巴爾都遇刺身亡,法國又將制衡希特拉的希望投向不願出力的英國,蘇聯的集體安全構想遂胎死腹中。

到了1939年3月,希特拉併吞捷克全境,英法兩國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趕赴莫斯科,同蘇聯商討如何應付德國威脅。蘇聯提議簽署為期5至10年的互助公約,但英法仍意興闌珊,且派出的軍事談判代表層級頗低,這令蘇聯不得不懷疑英法的誠意。

偏偏此時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奉希特拉之命,積極向蘇聯示好,希特拉更數度親自致電史達林請求合作。這種冷暖對比,以及更嚴峻的地緣壓力,最終迫使蘇聯放棄跟英法聯盟的念頭,轉而與德國簽約。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對此也不免替蘇聯打抱不平:「英法外交家們對待蘇聯政府是那樣的隨便,以致於假若是這樣對待我們工黨,我們也會像史達林那樣簽訂1939年8月23日的條約」。

因此追究二戰爆發責任時,不能只單單歸咎於希特拉的個人野心和德國上下對凡爾賽體系的仇視,也不能片面抨擊蘇聯對波蘭的入侵,而是有需更廣泛地盱衡當時心懷鬼胎的諸國。英法兩國不願開啟戰端一味遷就,以及一面應承保護波蘭與捷克、又一面甩手犧牲渠等權益的行徑,絕對是刺激德國侵略的助力。此外英法盼望希特拉將兵鋒轉向蘇聯,藉此打擊共產主義的私心,亦令希特拉坐大,這種居心在蘇聯於1939年11月入侵芬蘭時表露無遺。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前排坐者)與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後排左三)於1939年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後排右二)亦在場。(Getty)

就在數月前坐視德國佔領波蘭的英法,當時卻高叫要干涉蘇芬戰局,英國外交大臣伍德(Edward Frederick Lindley Wood)甚至向議會提案應跟德國停戰;美國也跟着凍結蘇聯的資金和斷絕兩國貿易關係。這不但顯示歐美國家更在意遏止共產主義而非法西斯,更揭露當時各國彼此傾軋、以鄰為壑的外交作風。當年反法西斯戰爭,絕非後人所美化的「為自由而戰」。

而今,雖然二戰已結束75年,但對於這段歲月的詮釋,仍是各國塑造國民認同的來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波蘭與俄羅斯的爭論,不單單僅是歷史問題,還替地緣對抗滲透了神聖色彩。

由於波蘭始終想在歐盟裏發揮更強大的影響力,加上曾被俄羅斯征服的傳統恩怨,因此總是阻撓法德等國與俄交好的政策,既反對鋪建「北溪─2」天然氣管道,還鼓吹美國在波蘭建立永久軍事基地與部署導彈,以及發起「三海倡議」(Three Seas Initiative)想建立防俄緩衝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均擔當熱切的反俄急先鋒,二戰歷史遂成為波蘭用以凝聚反俄意志和綁住歐盟的手段。

不過諷刺的是,曾被德蘇瓜分、英法背叛的波蘭,似乎僅記得蘇聯的惡,忘卻了英法德從來不曾真心為波蘭利益考慮的本質,更是忘記了當年自己作為列強縱橫捭闔下的弱小棋子慘遭犧牲的過往。如今波蘭不斷鼓動反俄風潮,未察覺自身的戰略處境其實從未改變,依舊是歐美與俄羅斯競爭的前沿地帶,主動引發雙方對抗,絕不會替自己帶來更多安全。

這種恐怖而現實的強權規則實乃一戰與二戰的起因,英國懂、法國懂、俄羅斯更懂,乃至德國也懂,但誤以為自己能擔當區域大國的波蘭,恐怕依舊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