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現 單一「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期刊《科學》(Science)8月30日刊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發現單一的「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同性戀行為反而是由多種基因變異影響,但亦最多只有25%的同性行為是受基因影響。

研究員分析英國生物醫學庫(UK Biobank)40.9萬組基因組,以及我與23對染色體生物技術公司(23andMe)6.85萬組基因組,並詢問參與研究的人士是否只有同性伴侶或同樣有異性伴侶。當中約4%男性和約3%女性表示有過同性性經驗。

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指出有8至25%的同性行為是受基因影響。當中有五種特定基因變異明顯與同性行為有關,兩種均會出現於男性和女性身上,兩種只限男性,另外一種只限女性。其中一種只會出現在男性身上的變異可能牽涉性荷爾蒙調節,尤其是因為該種變異與男性禿頭有關。不過這五種基因變異亦只影響少於1%的同性行為。

有份參與研究的馬薩諸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副教授尼爾(Ben Neale)解釋,研究顯示單一「同性基因」並不存在,利用基因測試判斷一個人會否開展一段同性關係亦不會奏效,實際上不可能按基因預測一個人的性行為。

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受訪者主要是歐洲人種,而且他們的年齡範圍並不完全反映較大範圍的人口,並且只是依賴參加者自己申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