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Lonely Planet創辦人 由《孤獨星球》細看旅遊生態變遷
四十七年前,26歲的Tony Wheeler和太太Maureen駕着迷你旅行車離開英國。當時,他剛從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取得MBA學位,原本打算在福特汽車公司工作,但想先以一年時間旅行。兩人帶了僅備幾件衣服的背包,駕着旅行車上路,一心想着能走多遠便走多遠......(此為《旅遊書》專題報道之一)
夫婦同是旅遊愛好者,拍拖期間結伴遊歷歐洲多國。這次出走,他們帶着400 英鎊積蓄,從倫敦一路向東行,穿越歐洲大陸,經過土耳其、阿富汗,並從峇里島坐船到達澳洲。經過多月攀山涉水,這時他們已經身無分文。雖然如此,他們卻清楚意識到,當初「計劃在一年內環遊世界,從此不再去旅行」的想法太簡單。數月後,兩人創立了今天享譽國際的旅遊指南出版社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
回顧出走那一年,Tony Wheeler 和太太Maureen不時花整個下午蒐集旅遊資訊,請當地人推薦行程、交通食宿等,Tony 更以日記方式記錄每天的消費和路線等資訊。這些看似簡單瑣碎的事情,成為日後非常寶貴和實用的旅遊資源。由於預算有限,兩人沿途非常節儉,甚至試過在阿富汗旅館的花園露營。
按照原來的計劃,他們會先在澳洲短暫工作,賺取足夠的旅費才啟程回倫敦。機緣巧合,身邊許多朋友對他們的「窮遊」經歷感興趣,紛紛詢問不同國家的旅遊景點和資料,二人察覺到當時的旅遊資訊貧乏,從而觸發了撰寫旅遊指南的想法。
廚房裏埋頭打字 剪貼排版
然而,創業的過程並不容易。他們籌備第一本旅遊指南時,還未添置打字機。Maureen每逢周五晚會從公司帶打字機回家,二人利用周末時間在悉尼的地下室公寓的廚房埋首打字。當時電腦尚未普及,排版工作全靠Maureen把打印好的文字逐句逐段剪下來,再貼到另一張白紙上。
辛苦多時,兩人的第一本書《Across Asia on the Cheap》於1973年以Lonely Planet的名義出版。雖然它只是一本印刷簡單的自製書,全書只有96 頁,但蘊藏過去一年他們遊歷多個亞洲國家的旅遊資訊、沿途見聞及文化衝擊。此書於短短一周內在澳洲賣出1,500本,加印的3,000多冊亦火速售罄,三個月的累積銷量達8,000本,並且廣受好評。
當時他們尚未意識到自己正在建立一個旅遊書王國,直至數年後回想,才發現這段艱苦奮鬥的日子是天賜良機。上世紀七十年代,嬰兒潮一代已經成長,大型民航機亦已面世,加上嬉皮之路(hippie trail)(詳見注解)和歌曲《Marrakesh Express》都纏繞無數年輕旅行者心中,這些因素都令Lonely Planet的發展如魚得水。
注解:風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跨越歐亞大陸的自助旅行路線,旅者多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啟程,途經中亞的伊斯坦布爾、德黑蘭、喀布爾等城市,最後以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或印度的果亞為終點。有別一般觀光旅行,它標榜長時間少花費,全程以搭順風車或公共交通工具為主。
由於首作取得佳績,賺取的收入足以支持他們繼續創作。一年後,他們從悉尼再出發,騎着電單車探索東南亞。當年東南亞尚未成為旅遊熱點,加上時值越戰,不少人更避之則吉。但他們相信這些國家深具潛力,將會吸引喜歡歷險的讀者。
「旅行扮演重要角色」
這次東南亞之旅的感受迥然不同。當年首度橫越亞洲的旅程雖然其樂無比,但尚沒衍生出版旅遊書的想法。再度踏上征途,從坐上電單車離開悉尼的一刻,推出旅遊指南的大計也在他們的腦海中醞釀。這趟旅程的出版物《Southeast Asia on a Shoestring》(1975)成為無數背包客的珍藏,並令Lonely Planet在國際上名聲鵲起。今天這本書已出版第19版,銷量高達數百萬本。
兩本旅遊書風行一時,一眾書商開始主動接洽,也有讀者將自身的旅途經歷寄給他們,而且吸引不少有意成為在地作家的撰稿人加入。1981年,他們出版第三本書《India》,這本700 頁的精裝版指南是全球首部內容紮實、資料豐富的印度旅遊書。此書風行全球,Lonely Planet更成為無人不曉的旅遊書王牌。
Tony 最近向《香港01》分享經營Lonely Planet 的這些年,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正是早期的作品《Southeast Asia on a Shoestring》和《India》。「前者是公司第一本持續暢銷的旅遊書,直至今天依然廣受歡迎。它在許多讀者的生命中佔據重要位置。後者則對公司有重大的影響,是我們做過最大型的項目,而且獲得重大的成功,贏得當年Thomas Cook年度旅遊書獎項,是個重要的榮譽。」
另外,Tony也喜歡1984年出版第一本關於中國的旅遊書《China》,雖然他並沒有參與編寫。「這是一本影響深遠的書,說明旅行在廣闊的世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離開孤獨星球 繼續遊走全球
賣盤逾十年,Tony 向記者重申自己今天已是Lonely Planet 的局外人,夫婦二人既沒有任何擁有權,也沒有任何角色。縱然如此,他強調:「即使沒有撰寫旅遊指南的使命,我仍有充足的理由去旅行。」無論是為了他和Maureen成立的Planet Wheeler Foundation基金會(支援貧窮國家的教育和健康發展組織),還是作為受託人董事會之一的Global Heritage Fund(保護歷史遺產的非牟利組織)。更何況,他還有不少想去旅遊的地方。
退休後,他已經有超過十年未有撰寫旅遊指南,但近期仍有寫旅遊相關書籍,最新的作品將在今年10 月推出,內容是關於澳洲島嶼。他表示:「我正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我反而無法想像自己寫小說。將來,我可能會寫其他主題,但旅遊對我而言是個很好的題材。我對很多城市感興趣,亦有很多想法想表達。」
回顧數十年的旅遊經歷,這位殿堂級的旅遊達人承認,如今旅遊文化出現很大變化,科技的影響深遠:「我仍然認同旅行的重要性。作為一門生意,它十分龐大,而且在發展中國家,旅遊業往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旅遊同時是關於我們如何與別人相遇、接觸、溝通的方式。當然,今天也有人開始懷疑旅遊的意義,這一點也值得重視。就個人而言,總會有某個地方引起我的興趣,某些地方我真的想親自去看一看。」
Tony 和Maureen 曾說過,得悉旅者因為他們的書而對旅行更有信心,是這份工作最美好的部份。不難看到,這個最美好的部份也反映在旅遊指南當中。歷經半世紀,那份簡單純樸、遊走全球的態度,使Lonely Planet這些旅遊指南書的精神及其專業歷久不衰。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專訪Lonely Planet創辦人Tony Wheeler 從「孤獨星球」走向全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