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紋身不再「龍與虎」 細訴香港人的圖騰變遷
上文提到在薩摩亞,當地部族居民在過往數百年以來,花盡心思,務求保留口耳相傳的獨特部落文化。而他們傳統的圖騰紋身文化正是其中之一,到今天仍有眾多海外遊客專程到那兒,找師傅紋上傳統部落圖騰。圖騰紋身師范信基認為,相對於經濟發展程度不太成熟的太平洋島國,香港在保存歷史文化記憶方面,似乎被比下去了。(此乃《圖騰紋身》系列之二)
基仔指出,香港悠久的紋身文化本就是重要的在地文化瑰寶。
從上世紀戰後初期,第一代香港紋身師傅已開始經營紋身館。時至五十年代,很多歐美軍艦和商船會以香港為中轉站。船艦停泊期間,水手們會登岸消遣,順道找當地的紋身店。於是,為應付大批來自外國的紋身顧客,當時的紋身師主力做美式傳統刺青和老派紋身。隨着技藝日益純熟,紋身師漸漸發展出一種糅合中華文化內涵和西洋技藝的本地紋身工藝及其風格,久而久之,演變成獨有的港式紋身。
到了七、八十年代,這種港式紋身風格漸成主流。客人經常會要求紋上「龍」或「老虎」之類的動物圖騰。在中國傳統古代典籍及文藝創作中,龍和虎一直都被視為擁有一股令人震懾的威力,具有猛勇、無畏的特質。這類紋身愈來愈受歡迎,於是便成為早期「香港版」的圖騰紋身。
「這些就是真正的『香港紋身』。」基仔道。
港式紋身師傅青黃不接
不過,近年隨着各類紋身風格紛紛湧現,來自西洋的點刺式(dotwork)、素描、水墨、韓式小清新等新潮風格,成功吸引不少初嘗紋身體驗的顧客,充滿舊香港氣息、真正體現中西文化合璧的「香港圖騰」,反買少見少。
「現時已經很少人紋『龍』、『虎頭』了……以前什麼人會紋這些東西呢?黑社會啊,什麼下山虎、九紋龍,全都是黑社會的東西啊……不過,不代表這項藝術不美麗。」紋身師需具有精密熟練的技藝,做出來的作品才會細膩耐看。
但是,這些由香港草根文化孕育及蛻變的圖案,一來未能迎合新一代的品味和潮流趨勢;二來從事類似風格的年輕紋身師不多,青黃不接。講求細緻和傳神的港式圖騰,傳承之路荊棘滿途。
可幸的是,近幾年香港社會大眾似乎逐漸放下對紋身文化的負面成見,紋身藝術慢慢走進了主流視野。年輕一代會把紋身藝術視為潮流,或表現自我的當代流行文化,各類型的紋身風格讓更多人能全面理解這種藝術的學問及造詣。
基仔認為,現時香港整體紋身風氣已偏向正面,行業更加專業化,「起碼不會覺得有紋身就是黑社會啊!」
不過,基仔也強調,初次紋身者在找師傅紋上第一個圖案前,必須考慮清楚。他曾經遇過一位不夠18歲的女生找他紋身,當時他勸對方想清楚,至少要先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雖說現在很多工種都逐漸接受求職者身上有紋身,但香港始終是華人社會,到現在大眾可能仍未接受到在頸部或面部等容易讓人見到的部位紋上圖案。」基仔說。
民族圖騰之於一個群體,是一個共同信念的載體。你可以把代表自己所屬群體的圖騰圖案畫在紙上,也可以把它做成一座雕塑作品,為什麼不可以紋在身上?在古時,將圖騰「畫在身上」的紋身技藝,便是表達這個信念的一種形式。
上文節錄自第16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7日)《紋身是在地文化瑰寶 尋找屬於香港的圖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