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漫畫】尖頭畫筆 應當如何畫上言論自由的底線?
上周四(4月2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幅描繪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漫畫。被繪成導盲犬、頸上掛着一顆大衛之星的內塔尼亞胡,引領着被繪畫成視障人士、頭戴猶太帽的特朗普向前走,諷刺特朗普在中東事務上袒護以色列,被內塔尼亞胡牽着走。漫畫隨即引起反猶太爭議,《紐時》亦馬上就事件道歉。
由法國《查理週刊》恐襲到今次《紐約時報》爭議,或許可探討政治漫畫該如何在自由言由與褻瀆冒犯之間,取得平衡。
漫畫刊登後,被批評散播反猶太訊息,引起多方反對。特朗普長子小特朗普(Donald Trump Jr.)在Twitter批評《紐約時報》這幅漫畫「噁心」。多個猶太團體到時報大廈門前示威抗議。
《紐約時報》事後發表道歉聲明,承認判斷錯誤,內容對猶太族群具冒犯性。在5月1日,《紐約時報》宣布與漫畫提供者 CartoonArts International終止版權協議,並承諾對負責編輯作出處分。
傳媒刊登內容敏感的漫畫而造成政治風波,過往一直屢見不鮮。
2005年,丹麥銷量最大的《日德蘭郵報》接連刊登了12幅諷刺伊斯蘭教的漫畫,導致大批穆斯林民眾抗議。雖然丹麥政府其後譴責報社行為不當,但隨後多個歐美國家的報紙繼續轉載這些漫畫,聲言捍衛言論自由。事件一度使歐美國家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緊張,甚至有伊斯蘭武裝分子因事件的升溫,而在巴勒斯坦脅持歐盟駐當地的辦事處人員。
但近年來影響最深遠、有關政治漫畫的事件,必須要數到2015年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恐怖襲擊案。2015年1月7日,《查理週刊》總部遭伊斯蘭激進分子血洗,造成包括總編輯在內的12人死亡。事件震驚全球,隨後亦牽起世界各地的反恐遊行,聲言捍衛言論自由,譴責恐怖主義。
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查理週刊》於1970年創刊,專刊諷刺時弊、政治人物的漫畫及詩詞,也因諷刺伊斯蘭教及其先知穆罕默德而遭到穆斯林抨擊,包括曾刊登穆罕默德裸體漫畫、描繪穆罕默德為同性戀、穆罕默德被伊斯蘭國成員斬首等,選材和作風相當踩界。
2006年,《查理週刊》其中一期同時刊登了12幅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激起了伊斯蘭世界的強力譴責。法國穆斯林信仰議會(French Council of the Muslim Faith)更向《查理週刊》提告。2011年,週刊在「編輯」一欄寫上了穆罕默德的名字,其總部隨即遭汽油彈襲擊。直至2015年,《查理週刊》總部發生屠殺事件。
《查理週刊》倖存員工當年在槍擊案發生後,如期發布下期刊物,向世界表示無懼霸權,捍衛言論及出版自由,不向恐怖主義低頭。
戲謔時弊 應否貶抑?
毋庸置疑,政治漫畫的特色之處在於其幽默滑稽的訊息表達手法。相比咄咄逼人、直截了當的文字政論,以畫像為主角的政治漫畫更能以戲謔形式,表達作者對於某些時弊局勢的意見。
觀乎是次《紐約時報》漫畫風波,從以色列及猶太團體的角度來看,將猶太人的象徵大衛之星及小圓帽當作笑話看待,當然具冒犯成份。
從言論自由的界線觀點審度,媒體又應該對界線訂在哪處呢?《紐約時報》罕有地就着該幅反猶太漫畫發表道歉聲明,承認自家報社的審批及編輯工作出了問題,承諾未來將會檢討行之已久的漫畫出版編輯準則。
繪畫這幅具爭議性漫畫的葡萄牙畫家António Moreira Antunes在風波持續發酵之際,接受美國媒體CNN訪問,堅稱自己尊重猶太文化和歷史,並認為自己這幅作品並無任何反猶太意識。他指出人們不應該將任何針對以色列的批評,視作反猶主義:「這已變成一項政治議題,並非宗教議題。」
有以色列記者則認為,這幅漫畫本來能準確地描述內塔尼亞胡與特朗普的關係,但加上大衛星及小圓帽,就變成是反猶太主義;也有《紐約時報》記者形容是編採階段把關不力,今次事件是自取其辱。
這單漫畫風波亦上升至另一層次,就是變成某部分人的政治幌子。《Foreign Policy》專欄作家Suzanne Nossel也便指出,《紐時》這單漫畫事件,加上日前發生的加州猶太教堂槍擊案,以及去年十月造成11人死亡的匹茲堡槍擊案,已經成為政客們操作族群議題的素材,為的只是積累政治籌碼,而非旨在保障宗教族群權利。
由《查理週刊》恐襲到《紐約時報》今次爭議,都可見政治漫畫的幽默與冒犯之間,仍存在相當模糊的灰色地帶。傳媒在捍衛筆尖自由之餘,亦應慎重對待宗教或種族敏感議題,否則只會被政客或利益集團用以藉題發揮,深化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