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大火】聖母院意義重大 經歷過戰爭破壞仍難逃一劫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被大火吞噬,場景讓不少法國人為之震撼,甚至有人哭起來。這不只是因為聖母院是著名的歷史建築,聖母院與艾菲爾鐵塔一樣,是法國的象徵。

看着聖母院發生大火,正在圍觀的人們無不感傷起來,有表示難以置信的,有跪下來祈禱的。(Getty Images)
巴黎聖母院失火位置。(香港01製圖/Google Earth)

聖母院始於1163年,路易七世時期動工,至1345年完成。聖母院不僅是當今最著名的哥德式建築,也是法國作家雨果小說《鐘樓駝俠》的舞台。《鐘樓駝俠》法語原名「Notre-Dame de Paris」,而Notre-Dame de Paris正就是巴黎聖母院的法語名稱。

聖母院經歷過破壞與戰爭

聖母院對上一次遭受嚴重破壞,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革命者為推翻宗教皇權的統治佔領了聖母院,在教堂內大肆破壞,多件聖物及雕像被毀,但聖堂建築遺留了下來。

其後在普法戰爭、一次、二次世界大戰中,聖母院亦僥倖逃過一劫。所以當法國人目睹教堂遭大火焚燒,所有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大為震驚。

大火中聖母院大堂內的景象,祭壇內的十字架屹立不倒。(路透社)

聖母院內主持多次重大歷史儀式

聖母院的歷史意義,還包括了在院內發生的事件。1431年,最後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在聖母院加冕;拿破崙在1801年同意重建遭法國大革命破壞的聖母院,他在1804年同於聖母院加冕為王。

1909年,時任教宗庇護十世在聖母院為當年協助法國抵抗英國入侵的聖女貞德宣福,並於1920年封聖,聖女貞德成為了法國最偉大的象徵之一。

聖母院亦曾為當今著名的政治人物、前總統戴高樂及密特朗奏起安魂彌撒。至現代今天,聖母院繼續每天舉行各種儀式,每年近2000次。

聖母院每年吸引1300多萬名旅客參觀,它就是羅馬天主教在法國的中心。對當地人來說,聖母院可能只是日常常見的宗教建築之一,更不會是經常到訪的地方。但其象徵意義是重大的,就如雨果與他的《鐘樓駝俠》一樣,聖母院是法國人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