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嘩鬼狂歡同聖人無關 為何叫萬聖節?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不少香港人會以「哈囉喂」一詞代表萬聖節(Halloween)。每年10月31日大家會扮鬼扮馬,到派對、酒吧或是主題樂園慶祝;家長亦會為子女悉心打扮歡度這個西方「鬼節」。
以「慶祝」和「歡度」來形容鬼節似乎格格不入,卻是現今大家在萬聖節會做的事。為何就個鬼節會與「聖靈」扯上關係叫做萬聖節,又為何萬聖節會演變成嘩鬼狂歡的節日?原來這與基督教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原本與聖人無關的「萬聖節」

「萬聖節」的由來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愛爾蘭、英國及法國北部塞爾特人(Celtic)的「薩溫節」(Samhain)。這個節日與「聖人」並無任何關係,反而是與亡魂有關。

塞爾特人曆法中一年只有十個月,所以11月1日是他們的元旦。他們當日會慶祝耕作季完結及新年開始;並相信元旦前夕的10月31日是人間與陰間分隔最薄弱的一天,死者亡魂會進入人間。這跟我們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說法很相似。

在這個百鬼夜行的晚上,塞爾特人會穿上奇裝異服及戴上面具,有指這是為了將孤魂野鬼嚇跑;亦有指是為免受游魂襲擊;亦有專家相信這是塞爾特人祭祀亡魂的儀式,他們會留下禮物、祭品及牲禽等,祈求新一年得到保佑 。

不過無論原因為何,這就是今時今日我們「扮鬼扮馬」的由來。

萬聖節:自古以來,人們都會在萬聖節當日穿上奇裝異服及戴上面具。現今更變成小朋友的化妝會,不少家長均會絞盡腦汁為子女打扮。(VCG)

▼想看更多萬聖節相片,請點擊以下圖輯觀看:

+2

萬聖節、諸聖日與基督教

塞爾特人在古代歐洲分布甚廣,所以「薩溫節」的習俗在羅馬帝國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後仍大行其道。不過,這個「問鬼神或死人陰魂」的習俗並不被基督徒接受,亦讓當地教會感到擔憂。基督教在8世紀中葉將紀念逝去聖徒、先賢的「諸聖日」(All Hallows' Day / All Saints Day)移到11月1日,並規定教徒必須慶祝這個節日,而10月31號則成為諸聖日前夕(All Hallows' Evening),縮寫則為萬聖節(Halloween)。

萬聖節:基督教徒會在「諸聖日」紀念逝去聖徒及先賢,惟已經愈來愈少人會這樣做。(VCG)

南瓜燈本來不是用南瓜做

萬聖節除了奇裝異服,最引人注目的非南瓜燈莫屬。愛爾蘭民間故事相傳,一位叫傑克(Jack)的人成功迫使魔鬼承諾不會讓他落地獄,不過傑克的欺詐手亦令他同樣不能上天堂,死後只能以亡魂形式在人間遊蕩。最後魔鬼只好挖空大頭菜,為他做燈籠在人間照明。自此,當地人在「薩溫節」會準備「傑克的燈籠」 (Jack's lantern),好讓游魂不會「蕩失路」。

愛爾蘭在1845年爆發稱為「馬鈴薯饑荒」的大饑荒,超過150萬愛爾蘭人逃往美國,並將萬聖節的傳統及相關故事帶到美國。美國人發現用南瓜更易雕製燈籠,並將其發揚光大,自此南瓜燈就成為萬聖節的代表。

萬聖節:南瓜燈來自愛爾蘭民間故事,不過當時是用大頭菜作燈籠。萬聖節傳統傳到美國後,當地人發現用南瓜更易雕製燈籠,並將其發揚光大,自此南瓜燈就成為萬聖節的代表。(VCG)

移風易俗還是文化侵略?

大頭菜燈籠變成南瓜燈,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移風易俗,不過基督教將「諸聖日」移到11月1日就被批評是文化侵略。反對者指基督教此舉是為「溝淡」並壓制「薩溫節」,試圖將這個鬼節重新詮釋,漸漸「基督教化」。不論是有心或無意,這兩個節日的確逐漸融合及互相影響,並傳到世界各地。

時至今日,普羅大眾在「萬聖節」大都會扮鬼扮馬,甚至「歡慶」死亡,這讓部分教徒及教會感到不滿。他們堅稱這個節日是源於「諸聖日」,亦有教會或牧師會抗衡萬聖節,在期間舉行聚會並宣揚教理。

萬聖節:今時今日,普羅大眾會在萬聖節扮鬼扮馬,小孩會挨家挨戶「trick or treat」收集糖果,惟這讓部分基督徒及教會感到不滿。(VCG)

▼【慎入】想看萬聖節嘩鬼狂歡相片,請點擊以下圖輯觀看:

+3

商業化的萬聖節

有人認為現今的萬聖節是一個四不像的節日:人們既不祭祀亡魂、亦少紀念聖徒,卻走去吃喝玩樂。這或許是教會始料不及的事,惟他們當初將「諸聖日」遷到11月1日時,可能已為此埋下伏線。

自那刻起,人們對這個節日的概念漸漸模糊,導致萬聖節傳到美國後敵不過消費文化侵襲,變成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商業化活動。根據美國零售協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萬聖節是當地其中一個最能刺激消費的節日,預料2018年美國會有1.75億人慶祝萬聖節,共花費達90億美元在裝飾、糖果及變裝等東西上。

無論如何,萬聖節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與家人朋友歡度一晚的機會,大家不妨好好享受當晚氣氛,珍惜一個如此特別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