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史學家:80年代連環殺手常見 或與二戰創傷有關
「金州殺人魔」、「約克群屠夫」和「殺人狂曼森」等的連環殺手在70至80年代讓大家耳熟能詳又不寒而慄。加拿大一名歷史學家一次在升降機內與殺人魔共處一室,激起他研究為何20世紀末的30年,連環殺手特別盛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周日(2日)的報道,訪問了加拿大歷史學家弗龍斯基,講述對連環殺手研究的緣起和調查結論。
1979年,23歲的弗龍斯基(Peter Vronsky)在紐約一棟亂糟糟、命為Travel Inn Motor Hotel的內乘升降機。升降機到達地下時,一名眼神空洞的男人撞向弗龍斯基的肩膀,彷彿對他視若無睹。翌日,弗龍斯基翻開報紙,發現酒店發生駭人的殺人事件。一年後,他再看到有關科廷漢姆(Richard Cottingham)的審判報道,忽然意識到這位「時代廣場屠夫」與升降機內的男子,原來是同一人。
20世紀末的30年,正值是北美連環殺人事件的高峰期。報道指出,當時有研究顯示,自60年代起連環殺人事件漸多,到80年代期間有最少200名這類殺手在美國出沒,並在往後20年減少。
人口遷徙+高速公路 助長殺人行兇
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犯罪學家福克斯(James Alan Fox)點出數個連環殺人事件增多的原因。首先,當地人口遷移率高,人們不熟悉鄰居,令殺人狂更易找目標。第二,那時期缺乏大數據和資料庫追蹤兇手,使緝兇極為困難,直至80年代中期始用DNA鑑定法。此外,還有些例如媒體報道的魔力釀成雪球效應、高速公路發展有利殺手越區行兇和逃走等等。
創傷與家庭破碎 文化渲染造成
弗龍斯基提出另一個連環殺人案崛起的假設:二戰。他認為,這些殺手的出現可追溯到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破壞,以及那些從戰場回來的士兵的子女。弗龍斯基追查這些殺手的童年,發現他們的童年都在二戰中度過,而他們往往不會提及父親。他又認為,戰後流行的低俗小說和真實的犯罪雜誌,大多帶有色情和暴力圖片,亦是元兇之一。
「連環殺人的核心是源自創傷、家庭破碎和文化渲染對殺手的幻想」,加拿大犯罪學家阿恩菲爾德(Michael Arntfield)說。他警告,現今社會戰爭和恐怖主義盛行,金融危機爆發等,大家生活在同樣動蕩和分化的時代,這亦可能是蘊釀連環殺手的『黃金時代』。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