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羅興亞危機1周年 無國界醫生高層憂難民慘況無改善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爆發一周年,湧到孟加拉的難民仍然沒有國籍,沒有公民身分,展望未來返家無期。他們目前棲身於難民營,沒有工作,亦難以規劃下一步。
無國界醫生孟加拉項目總管科勒洛沃斯(Pavlo Kolovos)接受《香港01》訪問,講述這一年的救援工作。他憶述危機爆發之初,首要任務是計算屍體數目,以找出死因。一年過去,組織在當地設立19間醫療設施和流動診所,建立出醫療系統,不過科勒洛沃斯仍然感到憂慮,他擔心難民要繼續在沒有前景、未來及尊嚴的情況下生存,「我害怕情況不會有任何改變」。

無國界醫生孟加拉項目總管科勒洛沃斯(Pavlo Kolovos)接受《香港01》訪問,他擔心羅興亞人在難民營的情況不會有太大改善,要繼續在沒有前景、未來及尊嚴的情況下生存。(無國界醫生)

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是不獲承認的一群,他們在緬甸沒有公民身分,僅被稱作孟加拉人(Bengali)。他們與軍方時有衝突,不過在2017年8月25日一場衝突觸發了一輪大規模的逃亡潮

羅興亞人武裝組織「若開邦羅興亞救世軍」(ARSA)當日攻擊軍方的多個駐點,殺死12名軍人,隨即引來緬甸軍隊以此作藉口,進行大規模報復的「清剿行動」,把他們村莊燒毀,超過70萬名羅興亞人湧入鄰國孟加拉。

羅興亞人的難民營十分簡陋,僅以塑膠布和竹枝搭建。(無國界醫生)

帳篷簡陋 稱不上屋

大批難民逃到孟加拉邊境地區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居於由塑膠布和竹枝搭建的帳篷,他們的容身之所根本稱不上是「屋」。科勒洛沃斯指他們的住所簡陋、沒有上鎖,而且居住密度高。

難民的居住環境惡劣,交通往來亦不方便。科勒洛沃斯表示,每一個營地有約2至4萬人居住,當地除了兩條大路之外,營地之間沒有道路貫穿,僅有小徑連接。若有小孩生病了,父母要由山上的「屋」徙步尋找醫療設施,抵達後又要排長龍等候治療,這些環境限制都影響到難民能否得到醫療援助。

當雨季來臨時,難民營的道路都被浸沒。(Simon Ming/無國界醫生)

初到前線首要任務:點算屍體

科勒洛沃斯憶起危機爆發之初,他與救援團隊討論首要的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計算屍體數目,找出難民的死因,才能「對症下藥」。他們先設立醫療站,以及提供初步醫護服務,然後再設立了5間醫院,診治轉介個案、治療麻疹等病症、以及專注於疾病爆發應變工作。

他說,在救援期間要不斷考慮優先處理事項,並且要竭力了解情況,以及與人道救援、政府與國際組織,找出最需要醫療服務的病人。

數十萬人棲身於過度擠擁及衞生環境欠佳的環境,科勒洛沃斯說氣管疾病、皮膚疾病以及腹瀉等最為普遍,「腹瀉一直是我們在難民營中所見到其中一個最大的醫療問題」。他指患有嚴重腹瀉病人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很快就會死亡。除此之外,無國界醫生又為難民接種疫苗,以助預防霍亂和麻疹爆發,並遏止白喉疫症蔓延。

腹瀉一直是我們在難民營中所見到其中一個最大的醫療問題。
科勒洛沃斯
羅興亞難民危機於2017年8月爆發,有超過70.6萬名羅興亞人湧入鄰國孟加拉,他們居住環境擠迫。(Pablo Tosco/Angular/無國界醫生)

擔心難民前路茫茫

這場危機已經長達一周年,科勒洛沃斯擔心目前的情況不會有任何改變,他由2016年開始擔任孟加拉項目總管,與他首次到營地視察作對比,「今日的『房屋』沒有太大改善」。

他指並非擔心難民會有火災等即時的生命威脅,不過卻憂慮他們會繼續在沒有前景、未來的情況下生存,「他們的尊嚴被奪去,沒有地位,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