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難民變網民 電子貨幣勁到可以化解羅興亞危機?
2015年,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爆發,超過70萬居住在緬甸境內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為躲避緬甸軍政府針對其族群的殺戮,逃到鄰國孟加拉尋求庇護。
過往幾十年來,羅興亞人在緬甸一直被剝削其公民身份。自從難民危機以來,緬甸政府涉嫌「種族清洗」的行為被聯合國和其他非政府組織譴責。即使最近緬甸政府同意讓羅興亞人返回原居地,但仍拒絕給予他們公民身份。換句話說,逾百萬羅興亞人至今還是屬於無國籍人士。不過最近就有組織以區塊鏈方式解決難民身份危機。
由於無國籍人士失去身份的辨別證明,各界根本難以掌握他們的暫居地資料、最新狀況,進行救濟行動時亦無從入手,效率極低。因此,國外有非政府組織想到用近年來在科網界鬧得熱哄哄的區塊鏈(Blockchain)金融科技,為無國籍難民提供「去中心化」的科技支援。
讓難民資料電子化
Muhammad Noor是位於吉隆坡的一個羅興亞組織主席,他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個試驗計劃,透過使用區塊鏈幫助無國籍的羅興亞難民獲得讓國際承認的身份。
根據Noor所描述,計劃首先會讓難民通過驗證,確認他們真的是羅興亞人,然後把區塊鏈用作紀錄每個難民的電子身份。Noor最終的目的是讓羅興亞人可以重獲一個能讓庇護國政府所承認的身份,從而容許他們享有社會保障、法律支援、教育及醫療等權利。另一方面可協助當地政府掌握難民的資訊,亦能杜絕難民身份詐騙問題。
互聯網最具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區塊鏈可以理解為一種紀錄資料的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開放、獨立的網絡運算工程,全民皆可參與。以金融科技(FinTech)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就是可以不斷延伸的電子記帳本,網絡交易雙方的每筆交易資料都可以被紀錄,完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由於區塊鏈用複雜的密碼學來加密資料,數據亦是分散式由多方進行的演算,因此被追捧者認為它比一般銀行交易更安全、更具保密性。近幾年飽受跨國銀行機構和各國政府所「狙擊」打壓的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就是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跳過銀行、金融機構自由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去區域化的便利及安全性讓它在全球風行。
由於區塊鏈技術不需要通過任何中央機構,所以它可作為紀錄難民資料的「資料庫」,讓政府、非政府人道救援機構都可以掌握難民資料,及時訂立快捷、有效率性的救援方案。
其實,科網公司微軟(Microsoft)和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正與聯合國合作,幫助無國籍難民創立一個永久的虛擬身份,並以生物特徵辨識科技,譬如指紋、虹膜掃描等進行身份驗證。而區塊鏈科技則作為「公共帳本」(Public Ledger),記錄着每個已登記難民的最新狀況,方便聯合國及其他人道組織能快速提供相應的支援。
幫助人道救援機構減低成本
區塊鏈除了可以紀錄難民資料,方便管理和制定救援計劃外,由此衍生的虛擬金融交易亦可讓非政府組織減低援助工作上的成本。由於虛擬交易去中心化,跳過實質的銀行機構,慈善團體在調配救援資金時,可以免卻國際轉帳的成本,從而撥出更多金錢購買日用品、糧食等物資,讓更多資金可以用在幫助難民的救援工作上。
在約旦的阿茲拉克難民營(Azraq refugee camp),那裡收容了超過三萬名敘利亞難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就正在使用電子交易協助難民購買雜貨及糧食,這樣可以讓WFP省卻銀行的手續費及相關行政費用。
然而,使用區塊鏈及電子貨幣技術協助難民,同時亦為人詬病。來自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候選人Dilek Genc,專注於區塊鏈應用在人道救援及發展的研究領域。他認為,將先進但卻未成熟的金融科技,用在弱勢社群當作試驗,是與救援團體奉為圭皋的道德準則相違背。而且,這種做法亦未能處理到難民問題源於政治紛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