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倫敦小勝一仗 難改遭多國抵制命運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網絡叫車平台Uber在倫敦上訴得直,獲准續牌15個月,逃過被趕走的危機。
不過環觀全球,Uber與各地政府的對抗還未止息,在德國、日本、土耳其等地,仍然處於劣勢,加上還要與各地「地頭蟲」競爭,經營業務仍在虧蝕狀態。

倫敦是重要市場之一

倫敦交通局2017年拒絕讓Uber續牌,Uber向法院提出上訴,至周二(26日)倫敦法院宣判,批准Uber續牌15個月。

雖然法庭開出條件,要求Uber承諾防止司機疲勞駕駛、需向警方通報交通事故等,不過Uber能夠繼續在當地經營,加上倫敦是Uber其中一個重要市場,活躍客戶人數超過360萬,成功保住這個市場,已算是小勝一仗。

Uber:倫敦法院批准Uber在當地繼續經營,可續牌15個月。(VCG)

Uber富爭議的經營模式衝擊各地市場,在全球多個地方,Uber依然面對來自政府以及士業界的抵制,目前在倫敦小勝一仗,但其實在多個地方仍然處於劣勢,爭議至今未完。

過去一年在比利時、巴西、西班牙、希臘、薩爾瓦多等地,都有的士業界示威,抗議Uber不公平地與的士業競爭。比利時的士團體6月入稟法院,正式要求禁止Uber營業。

Uber:比利時的士司機團體在3月發動慢駛,抗議Uber造成不公平競爭。(VCG)

各地政府對Uber施壓的行動,也並未停止:

● 土耳其:聲言把Uber逐出去

土耳其的士業界,向來不滿Uber分薄的士司機的生意量,適逢6月是總統大選月份,競選連任的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6月初向的士業界保證,明言不會讓Uber繼續在土耳其生存,並讓當地收緊法例,令登記做Uber司機的人可能要受罰。

Uber: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聲言要把Uber趕出土耳其。(VCG)

● 德國:只限在小部分城市營運

德國法院早在2014年,裁定所有Uber司機都需要領取商業駕駛牌照,否則便是違法,迫使Uber退出在德國的大部分城市,包括法蘭克福(Frankfurt)等,目前只有在慕尼黑(Munich)和柏林(Berlin)有限度地營運。Uber曾經向法院大力爭取恢復營運,在到了2018年3月也宣告放棄,不會再就低價叫車的UberPOP服務,向法院進行上訴。

事實上,UberPOP過去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時,已相繼遭到當地政府抵制。

Uber:Uber在德國目前只有在小部分城市營運。(VCG)

● 澳洲北領地:Uber不願付高價

澳洲北領地政府(Northern Territory)2017年制訂規管Uber等叫車平台的法規,不過Uber若要合法經營,代價不少,除了為每部車繳付300美元(約2,354港元)的牌照費用,在每一程車,Uber再需上交1美元(約7.8港元)附加費用,結果令Uber「知難而退」。

競爭上升 不敵「地頭蟲」

事實上,Uber雖然名氣響亮、知名度高,是叫車服務平台的象徵,但除了樹大招風,成為各地政府的特別關注對象外,也面對其他發展難題,其中之一是競爭對方搶奪市場。

Uber已逐漸退出多個市場,包括在亞洲的中國、新加坡,或是橫跨歐亞的俄羅斯,都把業務售予在當地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當地的本土叫車服務平台,例如在中國賣予滴滴出行,在新加坡出售予Grab,在俄羅斯則賣給當地的Yandex。2018年3月也有消息傳出,Uber有意把印度業務售予當地的另一叫車服務平台Ola。

Uber:除了政府規管問題,Uber在各地也面臨更大競爭,例如中國滴滴出行5月登陸澳洲。(VCG)

路透社3月有文章指出,在亞洲的各叫車服務平台,都要依靠大量優惠或宣傳爭取生意,變成燒錢大戰,但毛利率則下降,令Uber撤出亞洲市場,寧願轉移到拉丁美洲市場。

司機要求更多福利

另一發展困難還有Uber司機的福利要求,Uber的經營模式,本是試圖讓司機以自僱形式工作,令Uber可以省去大量的職員福利開支,但是這種做法不得民心,愈來愈多司機要求更好福利,就連政府也為他們爭取。

例如美國加州法院5月就裁定,Uber等叫車平台必須承認司機的員工地位,意味它要為員工提供醫療、培訓等福利;歐盟法院也是在2017年,裁定Uber屬於運輸公司,而不單純是科技公司,意味Uber就是各司機的僱主。2018年5月,Uber宣布為歐洲司機提供有薪病假、工傷保障等

Uber:Uber司機也開始爭取更多勞工福利,且受到不少地方政府支持。(VCG)

5月Uber公布第一季業績,帳面大賺25億美元,轉虧為盈,不過若扣除出售東南亞與俄羅斯業務的收益,經營業務是虧蝕3億美元,仍未走出蝕本局面。

共享經濟帶來新的生意模式,希望藉著打破傳統法規來賺錢,但像Uber一般,在全球大展拳腳卻屢屢碰壁,也為實現業務轉虧為盈,增添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