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車有樓以及舒適退休生活:「美國夢」數十年間漸變「夢魘」?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2017年,Richard Thomas和太太Cherish Celetti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們花了61.2萬美元(約474萬港元)在紐約州Mount Vernon買了一棟擁有五間臥室的房屋。對於出生在貧窮家庭、擁有9個兄弟姐妹的Celetti而言,她確信自己已實現屬於她的「美國夢」。不過,這個夢並未能持續太久。

Thomas當時是Mont Vernon市長,Celetti則是一名律師。每個月5,400美元(約4.2萬港元)的按揭貸款,雖然讓他們的花費多少有點緊絀,但尚可以應付。然而,他們的電費幾乎在一夜之間翻了一倍、各種食品雜貨、保險等的價格也跟着飆升。2019年,被指盜用12,900美元競選資金的Thomas認罪,他稱自己給不起上訴所需要的費用,無奈認罪並接受罰款。

他們的「美國夢」,霎時成了他們背不動的包袱。Thomas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我們曾經擁有美國夢。現在卻變成了『美國夢魘』,因為這感覺就像是國家給了我們承諾,卻又把它奪去了。」他們不得不動用退休金、取消旅行,甚至節省開冷暖氣。

現年 28 歲的Jessica Holland任職教師,她本想與伴侶在肯塔基州置業,即使兩人有比父輩多五成的預算,還是無法負擔當地最廉價的房屋。這使得兩人訂婚、舉辦婚禮和生兒育女的計劃也難以實現。她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我們在存錢,我們上了好學校,我擁有碩士學位,但這(美國夢)仍然很困難。」

圖為2024年9月18日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Reuters)

僅一成人認為美國夢容易實現

在一般美國人眼中,「美國夢」代表着「有車有樓,過着舒適的退休生活」。Thomas一家至少一度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但如今他們以至Jessica Holland等美國大多數人已不再相信他們可以輕鬆實現這一夢想。

《華爾街日報》與國家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NORC)今年七月對逾1,50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民調顯示,無論性別或黨派,人們的願望與預期之間存在明顯差距,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更是如此;高漲的樓價讓他們買不起房子,還得背負着高利率和學債的包袱。

雖然89%的受訪者表示擁有一個房子,對他們的未來願景而言是必要或重要的,但只有10%的受訪者表示擁有房屋是很容易或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同樣,96%和95%的受訪者認為財務安全和舒適的退休生活是必要或重要的,但只有9%和8%的受訪者認為這兩個目標容易實現。這與數十年前、上一輩人所面臨的社會現實相差甚遠。

12年前,美國非營利調查機構公共宗教研究所 (PRRI)同類的研究則顯示,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美國夢「仍然真實」。另一項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聯合研究顯示,1940年出生的美國人中約有九成最終會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但1980年代出生的孩童中,只有約一半的人可以這麼說。

華盛頓特區智庫「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經濟學家Emerson Sprick表示,置業成本激增、人們的退休金幾乎歸零,是過去10年來兩項最大的經濟變化。他感慨:「美國夢的多項關鍵要素,如婚姻、置業、財務隱定等,看來已經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