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衰退與「日本製造」危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日本製造」的危機,與日本放縱貨幣,造就賭博經濟和其後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有關。

日本企業為何先後於半導體、家電和汽車產業中頻頻遭遇麻煩?我的回答是,這與日本放縱貨幣,造就賭博經濟和其後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有關。

近來,「日本製造」可謂麻煩不斷。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老牌藥企小林製藥公司含紅麴成分保健品疑似致消費者死亡,引發日本社會震動。截至5月下旬,服用含紅麴成分保健品的消費者中,已有五人死亡,1,600多人到醫療機構就診,278人住院治療。

自小林製藥3月22日宣佈召回問題產品,迄今公佈的調查結果仍然有限。健康受損的消費者多半出現范可尼綜合征症狀,腎功能異常;問題產品中檢測到軟毛青黴酸及至少兩種「意想不到的物質」。

早前,包括豐田在內的五家企業共計38款車型,被發現存在違規行為。(Getty)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日本民眾的注意力還放在小林製藥身上時,日本汽車產業又爆醜聞。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圍繞汽車等量產所須認證的「型式指定」,包括豐田、萬事得、Yamaha(山葉)發動機、本田、鈴木在內的五家企業共計38款車型,被發現存在違規行為。日本國土交通省通過要求廠商實施內部調查,於6月3日得出這一結果。隨後該省根據日本道路運輸車輛法,對豐田進行現場檢查;對其他四家企業也將依次進行現場檢查。

日本國土交通省已發出指示,要求豐田、萬事得、Yamaha正在生產的六款車型,在確認安全性是否符合標準之前停止出貨。包括已經停產的車型在內,五家企業的違規規模合計超過500萬輛。在大發工業和豐田自動織機發現的認證違規問題,擴大到日本國內的主要廠商。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消息,在38款車型中確認到碰撞測試車輛的加工、安全、環境標準相關檔的竄改。關於豐田正在生產的「Yaris Cross」等三款車型的行人保護測試,提交虛假資料。2023年度三款車型共銷售約12萬輛。

包括已經停產的車型在內,五家日本企業的違規規模合計超過500萬輛。(Getty)

調查發現豐田的六種違規行為,其中包括「皇冠」等以前生產的汽車,在進行碰撞測試時加工測試車輛等。萬事得的調查結果顯示,在「Roadster RF」等正在生產的兩款車型的輸出功率測試中,改寫發動機控制軟體。Yamaha在不妥當的條件下,對正在生產的摩托車進行噪音測試。

日本國土交通省強調:「違規行為損害用戶的信賴,導致汽車認證制度的根基發生動搖,我們對此深表遺憾」。要知道,汽車產業已然是日本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也是日本為數不多最為堅挺的產業了。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也曾經引領全球。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為例,1985年日本產品佔據全球市場的80%。但之後市場份額一路下滑,到本世紀初降到10%以內。在用於生產晶片的光刻機市場,尼康的行業龍頭地位,在新世紀也被後起之秀荷蘭的ASML所取代。

日本企業曾一度是全球家電領域的絕對王者。(Getty)

此外,日本企業曾一度是全球家電領域的絕對王者。在1992年全球10家最大的家電品牌企業裡,日本佔據六席。索尼、松下、東芝、夏普等家電品牌,甚至把美國本土品牌沖得七零八落。但從2010年開始,日本家電企業業績急速直下。比如冰箱產業,2019年海外供貨量較2010年下降四分之三。日立家電營收額不到海爾的十分之一。

於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來了。那就是,日本企業為何先後於半導體、家電和汽車產業中頻頻遭遇麻煩?我的回答是,這與日本放縱貨幣,造就賭博經濟和其後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有關。

一開始,日本政府人為放縱房地產泡沫。誠如日本大藏省原高官、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所描述的,當時這一政策令整個日本陷入賭博經濟狀態,企業和個人不顧主業,都跑到房地產上來了。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整個日本陷入了資產負債表衰退中。作為應對,日本政府實施大規模的貨幣和財政雙擴張政策。這種政策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讓那些毫無競爭力的僵屍企業存續得更久,這也就意味着資源錯配的時間更長。宏觀而言,這固化日本原有的產業模式,同時人為破壞了創造性毀滅(創新)機制。

許多日本企業照樣因為國內資產價格的暴跌,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巨大的窟窿而身陷困境。圖為東京一商廈門外。(Getty)

當一家企業的負債超過資產時,從技術上說就意味着它已經破產。一般企業破產的標準過程大致如下:一家汽車製造廠發現自己的產品不再像以前那樣暢銷,雖然它加大對產品的銷售力度,可還是毫無起色。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資產只會日趨減少,最終資產淨值淪為負數。這種企業的失敗屬於典型的無可救藥,因為它的產品已經徹底地被市場淘汰了。

但從1990年起,在日本發生的情況卻沒有遵循這一普遍規律。在失落的頭10年裏,日本還是當時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日本產品在海外還有着廣闊的市場,這說明當時的日本企業,無論是在技術、產品開發還是行銷策略上,都處於良性運轉的狀態,盈利狀況非常之好,仍然在不斷地創造利潤。

即便如此,許多日本企業照樣因為國內資產價格的暴跌,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巨大的窟窿而身陷困境。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商業不動產價格從泡沫高峰期,到位於谷底的2003年和2004年,分別暴跌了95%和87%,現值只有當初的十分之一。

在資產價格暴跌時,當初用來購買這些資產(或者以這些資產作為抵押獲得)的貸款金額卻沒有變。到1990年代中,日本的企業就都發現,它們不僅喪失大筆財富,同時大量負債。

筆者認為,當日本步入第二和第三個失落的10年期時,危害就慢慢凸顯出來了。(Getty)

例如一家大阪的企業,通過借貸700億日元買的一幅土地價值漲到1000億日元,到1995年時土地只值100億日元了,而它的資產負債表上卻依然保持着700億日元的負債。換句話說,本來盈餘的資產負債狀況,突然變成600億日元的淨負債。

成千上萬的日本企業都屬於這種情況,為修復嚴重惡化的資產負債表,而不得不努力償還債務。也正是因此,1995年時,日本將利率降到了零,但是無論是日本企業還是個人,都沒有增加借貸。相反,賺到錢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加大對科研技術和市場的投入,而是加速還貸。美國經濟學家辜朝明在他的《大衰退》一書裏提到,到2002年和2003年,日本的淨債務償還額已經上升到每年30萬億日元(約2687億新元)以上的空前規模。

為了儘快修復糟糕的資產負債表,這些企業不得不拼命地節衣縮食控制成本。如此一來,自然對經營行為中的科研、市場,甚至是品質投入,都形成嚴重的擠出效應,以至於偷工減料和弄虛作假,長此以往無疑會對競爭力造成巨大的傷害。

在第一個失落的10年期(1991年至2000年),日本的企業還能夠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大量利潤,並用它去償付當初因為賭博經濟而落下的虧空。沒有投入,對於現有的產業採取的是典型的收割戰略,正是因此,當日本步入第二和第三個失落的10年期時,危害就慢慢凸顯出來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作者為中國經濟學者、財經專欄作家韓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