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古惑的游泳池」 害慘一眾泳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今天凌晨舉行的2024巴黎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上,中國選手潘展樂勇奪金牌。賽後他感言:「終於把他們都拿下了!在這麼難遊的池子裏打破世界紀錄!」

巴黎奧運會游泳池,有多難遊?單從運動員的成績中看:相比於打破了11項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的東京奧運會游泳比賽,目前進度過半的巴黎奧運會的游泳比賽中,僅有6項奧運會紀錄被打破,直到10小時前才出現第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很多項目的成績甚至出現了明顯的斷崖式下跌。

比如男子100米蛙泳,本屆冠軍成績是意大利選手馬田尼基(Nicolò Martinenghi)的59.03秒,這個成績放在東京的決賽中只能排第八;東京的冠軍,英國「蛙王」比迪(Adam Peaty)當時游出了57.37秒。

中國潘展樂在100米自由泳破世界紀錄奪金。(路透社)

慢動作不止是蛙泳。男子200米自由泳的冠軍成績是1分44秒72,是悉尼奧運會以來這個項目的最慢成績。女子400米自由泳,集合了前前世界紀錄保持者、前世界紀錄保持者以及現世界紀錄保持者,是 「老中青三代」高手的終極對決,大家都期待能碰撞出了不起的成績,結果奪冠成績比世界紀錄慢了兩秒多,拿到銅牌的萊德基更是在職業生涯所有的國際大賽此項目中第一次游到4分鐘以外。

我國奧運游泳選手也是剛剛才在巴黎實現了金牌的突破,隊伍的前期整體表現低於預期;在各種採訪中,不止一名選手提到了對泳池的不適應。來自全世界的游泳運動員們對拉德芳斯體育館游泳池最多的評價就是:「賣盒的,這個池子風浪太大咧。」

針對這些話題,我與前職業游泳運動員,高級游泳教練暗號進行了討論,以下內容由暗號老師和我一起完成。

巴黎奧運: 2024年8月1日,巴黎拉德芳斯競技場舉行男子20米個人混合泳預賽。(Reuters)

開賽前76天還是舞台的奧運泳池

巴黎奧運會游泳比賽主場地,是拉德芳斯競技場(La Défense Arena)。作為歐洲最大的綜合室內體育館之一,這個場館在2017年興建時本沒有泳池。實際上,在巴黎奧運會游泳比賽開始前的76天,如今各國游泳健兒劈波斬浪的一方泳池,還是Taylor Swift唱唱跳跳的舞台。

今年5月20日,游泳館轉換工作開始;20卡車的材料進場,用36天時間完成泳池拼裝。這個泳池把巴黎節儉辦奧運的宗旨貫徹到了極致,泳池材料中很多來自於2012年倫敦奧運泳池的零件,池壁材料來自於回收塑料。等巴黎殘奧會結束後,這個泳池將會被再次拆解,打包送到巴黎一個社區運動中心,變成那裏的永久性游泳池。

這個奧運會歷史上罕見的臨時泳池,2.15米的深度引起了最多的批評。

巴黎奧運:法國巴黎游泳項目的拉德芳斯體育場(La Défense Arena)舉行男子50m自由式預賽 。(Reuters)

深vs淺

泳池深度對游泳至關重要。最關鍵的是,深度影響安全:可能有點反直覺,訓練泳池深比淺安全。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全球訓練比賽泳池的深度普遍較淺,有些甚至只有一米左右。精英運動員每次跳出發之後到達的最大深度在1米左右,這個深度最有助於提升速度;但是業餘運動員,特別是初學者,往往不能控制跳出發的深度,會跳得過深,非常危險。在出現了多例因為出發跳水導致的頭頸嚴重傷害事故後,國際上開始規範泳池的深度。

巴黎奧運:法國巴黎拉德芳斯競技場內舉行 女子4 x 200米自由式接力預賽。(Reuters)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游泳技術演變,水下技術得到了更多的重視。相比於在水面上游泳,在水下游進的阻力小得多;出發、轉身和之後銜接的水下技術,越來越決定了游泳的天花板高度。以至於現在世界泳聯的規定是運動員的出發和轉身水下動作不得超過15米,否則視為犯規。如果沒有這個規定,50米自由泳完全可以演變成潛泳比賽。

水下部分重要性的增加,進一步讓泳池變深了。否則,過去一米多深的泳池,在水下一米左右打蝶泳腿的運動員,不但會感覺動作受限,還切切實實感覺到了另一種干擾——池底反彈的水波。

巴黎奧運:法國巴黎拉德芳斯競技場內舉行 女子4 x 200米自由式接力預賽。(Reuters)

水波莫測 影響比賽成績

水波是世界上最難捉摸的東西,涉及到複雜的力學問題。大部分情況下,實際狀態的流體,包括奧運泳池裏的水波,都無法求出具體的精確解。這種複雜性正是游泳運動的魅力所在,游泳技術、裝備、訓練方法都有着巨大的改進空間。

以泳池深度為例,理論上,泳池越深,在同樣的擾動條件下表面波浪就越小,越有助於運動員發揮技術。

這種波浪主要並不是很多朋友想象的會增加遊進阻力,而是會影響運動員的遊進技術。

為了減少阻力,各種泳姿,尤其是自由泳和背泳,都以減少身體起伏為目標。比如自由泳的側頭換氣,幾乎只有半張嘴處於水面之上,這時如果波浪過大,會影響呼吸節奏。這一點也在潘展樂的賽後採訪中得到了證實,他反覆提及了「吃浪」。

巴黎奧運:法國巴黎拉德芳斯競技場內舉行男子 50m 自由式預賽。(Reuters)

奧運泳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逐漸確立了2米的最小深度。比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游泳比賽在南加州大學校園內的室外泳池進行,那是一個一頭2米深,另一頭4米深的泳池。

卷出泳池新深度的,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的3米等深泳池獲得了全部參賽運動員的一致好評,被譽為「最快泳池」。在這個前所未有的3米泳池和當年合法的快速泳衣加持下,北京奧運會的游泳比賽成為了奧運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次,運動員們在水立方一共打破了65次奧運紀錄和25次世界紀錄,無與倫比。

但是泳池也不是越深越好,過深的泳池除了增加建造和運營的成本,還會給運動員心理上造成「慢速感」,以池底為參照物的運動員會感覺自己幹遊不走。經過北京奧運會,國際上運動員普遍認可了3米深池。倫敦、里約、東京皆為3米池。

巴黎奧運會:法國巴黎拉德芳斯競技場內舉行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預賽。(Reuters)

轉身後第一件事:迎接自己造的浪

鬆弛的巴黎出於成本的考慮選擇了2.15米深的臨時泳池,雖然並不違反任何強制規定,但是確實會從理論上讓運動員在更洶湧的泳池裏比賽,尤其是除了男女50米自由泳之外的其他項目。因為50米項目無需轉身;而其他項目需要轉身的選手,一個轉身之後,立即會與自己製造的浪相遇。

這可以從男子100米蛙泳決賽的分段成績中看出來。蛙泳是四種泳姿中游進起伏最大的,產生的浪也是最大的。此次男子100米蛙泳決賽,比迪的第一個50米游出了27.08秒,與其巔峰期的東京奧運會時同分段的26.73秒相差不大;而轉身之後的第二個50米分段,他的成績只有31.97秒,比東京的同分段慢了1.33秒。在頂尖選手中,這是失常的。

即便是此次奪冠的馬田尼基,相比於東京時獲得銅牌的成績,第二分段也慢了0.73秒。受浪打擊最大的莫過於覃海洋,他的前50米用了27.03秒,全場第一,也跟他最近兩年其他比賽中展現出的能力相符,而後50米居然只遊了32.47秒。

中國游泳隊「蛙王」覃海洋爆冷於200蛙準決賽出局,他賽後歸咎日前100米蛙泳決賽只得第7名帶來壓力,導致睡得差。(Reuters)

影響泳池波浪的其他因素

影響泳池平靜程度的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泳道線。泳道線業餘扮演着消波浪的作用。最早的泳道線只是簡單的一根繩子,而高級別比賽的泳道線穿着很多形狀複雜的浮體。設計良好的泳道線浮體會扮演防波堤的作用,快速耗散波浪能量,既減少了遊進波浪對隔壁泳道的影響,又能讓泳池快速回復平靜,減少轉身吃自己浪的情況發生。

泳池邊還有一個不太被人注意的部份,決定了邊道浪的大小,那就是溢流槽。現代泳池普遍採用下出水上排水的設計,出水口位於泳池底部,溢出的水通過泳池邊下水板覆蓋的溢流槽重新回到泳池循環系統,經過過濾處理回到泳池中。比賽時,泳池中的浪最終會推進到邊緣,如果溢流槽設計不好,浪無法快速被吃掉,就有可能在池壁上產生反彈,造成邊道浪特別大的情況。不過從運動員賽後採訪的情況來看,此次拉德芳斯體育館的邊道反而成了浪相對較小的泳道。

除了這些明顯的因素,泳池出水口的設計、池底的水下攝像機等突出物,都會影響泳池的平靜度。

當然,同一座泳池,對不追求破紀錄的運動員來說都是公平的,中國游泳隊此次的一些表現,可能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們的運動員快速適應不按年賽環境的能力還需要加強。除了泳池深度的爭議,還有很多運動員表示此次場地較低的温度也影響了發揮。

在這一點上,跟北美和澳洲那些從小習慣了室外泳池的運動員相比,我們確實可能缺乏適應不同氣温和水温的經驗。當我們的游泳運動員早上在四季恆温的室內泳池開始訓練的時候,他們的美澳同行們可能正在掀開蓋在水面上的保温布,在清冷的冬日陽光照耀之前,就跳進冒着白氣的室外泳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