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大功效、亂說促銷屢見不鮮 香港保健品市場可以如何監管?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近年,保健品市場可謂遍地開花、應有盡有,從美白美顏、護眼明目、護肝排毒、腸道益生,以至近年盛行、聲稱有「抗衰老甚至逆齡」功效的NMN。

然而,消委會去年收到逾400宗有關健康食品及營養補充品的投訴,超過前年全年的3成,而且涉及貨品質素及銷售手法都有增加。隨着今年3月日本紅麴事件讓外界再次關注保健品的安全問題,香港是否也有必要跟進,並盡快改善相關的監管制度?

服食保健品,在今天社會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做的事,最常用的是維他命類的產品。不過,許多消費者或許也會有過感到產品昂貴不值、服用後無效,以至購買水貨後追究無門的情況和經驗。其中,水貨問題更是非常氾濫,許多地方小店也能買到外國進口的眼藥水、胃藥、感冒藥;網上甚至有人以集運形式運港銷售。由於這些產品大多聲稱成分不含受管制藥物,所以無須獲得香港藥物註冊編號。

事實上,現行的保健產品並無專門的法例或強制性的審批註冊制度,相關的產品規管,分散在食環署、衞生署以及海關各項條例當中;如不含藥物成分的話,更僅靠《公共衞生及市政條例》、《商品說明條例》及不良廣告聲稱等法例規管。至於含西藥或中藥成分的產品,則按衞生署規定受到《藥劑及毒藥條例》及《中醫藥條例》規管,並要在本地註冊銷售。

香港現時並沒有專門針對保健產品的法例或強制性的審批註冊制度。(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香港01》分別和保健專家兼醫療科學博士Dr. K林嘉良及本港註冊藥劑師李曉儀傾談,了解相關問題的監管問題和看法。

首要監管廣告、加強抽查?

林嘉良表示:「保健品的監管有利也有弊。首先香港目前的條例還是採用食品7+1的相關條例去執行,即將保健品當食品處理,因此相關的監管現時是近乎沒有。」他補充,由於香港的保健品廠商大多是透過經銷商的制度,從外國進口貨品來港銷售,故相對容易受到當局追蹤追查。不過,他認為若真的要監管業界,有可能需要經過多重關卡才可以讓一隻保健品面世,變相有機會塞礙業界的發展。

目前,業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一些保健品的銷售員會傾向誇大保健品的用途,甚至有些人會說可以靜脈注射維他命C,聲稱有助抗癌,但這些是完全沒有文獻去支持。林嘉良認為最需要的並非是監管保健品,而是監管相關的銷售人員,如透過一些商品說明條例的措施去監管他們。他認為:「這較監管保健品的質素來得更為合理,同時也是相對容易執行。」

林嘉良認為,監管保健品的銷售人員較監管保健品的質素來得更為合理,同時也是相對容易執行。(受訪者提供)

另外,林嘉良指現時坊間有許多產品如NMN等像雨後春筍般不斷推廣,他補充說:「這讓消費者感到無所適從,每一隻都說是好、配搭很新穎之類,反而是這些廣告還有直播代購等可能需要監管多一些。」

藥劑師李曉儀則指除了監管外,還有一樣可以做的事是加強抽查市面上的保健品產品,以確保它們的品質和安全性。她說:「其實香港政府一向都有進行相關的工作,此前幾次的抽查亦發現有保健品需聲稱是保健品,但內裏卻含有受管制的藥物成份。」

可參考美日建立保健品登記制度

誠然,保健產品種類繁多,若想要有效監管或需要龐大的資源才得以逐項規管。林嘉良表示,可以效法監管嚴格的加拿大做法。他說:「當地有點類似中醫藥條例的情況,他們有一個委員會,但不是審批保健品的功用或害處,而是將相關的保健品作登記,當別人去查的時候便會知道某一保健品是否經過加拿大政府登記及認可才去售賣。」

香港或可參考美日的做法建立一個登記制度,方便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追溯回產品的來源和流向,以便當局在發生問題時回收。(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他認為這至少對於保健品的劑量、產地、成份、安全性等有一些保障,只是並非功效上的保障。他補充:「這種做法較容易做到,亦可以禁絕一些亂說一通的銷售情況。同時令業界不用太長時間引入或發明到新的保健品,這既可以支持到業界發展,亦不會是完全亳無監管。」

林嘉良重申,香港現時每年約有8至10隻新的保健品出來,速度上算是比較慢,因歐美等國家會相對快一些。他說:「假如政府願意的話,可能在香港以至結合內地做多些科研的投放,令大家正視這些保健產品,長遠做出合格合規且有功效的項目,這對保健品市場的發展會相對好一些。」

李曉儀認同可以參考美國和日本的做法建立一個登記制度,將市面上的保健品進行一個編號和記錄,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追溯回產品的來源和流向,以便當局在發生問題時回收。

香港比較其他國家年均新推出的保健品已經不算多,假若監管太嚴厲或會塞礙業界的發展。(Getty)

加強教育更重要?

政府對保健品的監管固然責無旁貸,但香港社會對相關產品的認知不足也是當下的寫照。林嘉良認為,本地有需要加強公眾教育。他指出,在美國、加拿大等保健品監管較嚴格的地方,當地業界大多會組成一些互助委員會去推展相關的工作。他說:「其實香港都有一些未被正式認可的專業如心理治療師、聽力學家等,他們通常會自己組織協會以管理業界,有點類似借貸公司,他們的廣告時常聽到『借錢梗要還、咪畀錢中介』,這是行業的一種自行監管。」

「現時保健品市場的主要問題是大家為了賺錢,什麼也可以說出來,若然由政府帶頭,業界再組一個委員會,他們便可以監管行業不要亂說一通。」林嘉良重申:「進一步來說,這還可以推廣有一些行業廣泛認可的真知正見,可以經過廣告、研討會去宣布出來,而不是透過KOL、廣告胡亂編織出來,已經對業界的發展會好很多。」

李曉儀認為需要從源頭做起,增加市民大眾對於藥物、保健品的認識。(受訪者提供)

李曉儀也指,由於不少香港市民喜歡在出外旅行時購買保健品,監管制度在這個情況下亦難起作用,認同需要從源頭做起,增加市民大眾對於藥物、保健品的認識。她說:「不要以為保健產品多多益善、少少無拘,其實都需要理解其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亦有可能與正在服食的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到藥物的療效。」

無論如何,面對花多眼亂的保健品,當局應考慮設立專門法例規管以保障消費者。假如本地有相關的審批登記機制,一方面可以加強消費者的信心,另一方面還可助業界健康發展和擴大市場,長遠有助吸引更多科研機構進駐本港研發及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