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通脹、移民同創新高 保守黨政府14年自製兩大亂局?
Dominic Watters金睛火眼般查看家中的煤氣錶和電錶,才充值了幾天,餘額卻僅剩下1.85 英鎊(約18港元)。他表示,這關乎他和十多歲女兒晚上會吃什麼樣的晚餐。
自從宣布7月4日舉行大選以來,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一直在競選活動中費盡心思地重複一個關鍵訊息:經濟正迎轉折、通脹在下降、事情正在好轉。但對Watters兩父女和不少英國人來說這並不是現實,他們依然感受到高食品、能源和房屋價格的壓力,更得勒緊褲頭過日子……
如今,工黨正式上場,新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能否扭轉情況備受外界所關注。
居住於英格蘭南部坎特伯雷(Canterbury)的Watters是一名單身父親,他也是一位爭取更多營養食品的活動家,依靠政府福利生活。雖然他深明微波爐食品無法與家常菜相比,惟他根本負擔不起煤氣爐或焗爐。他說:「這變得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對於依靠福利的單親父母來說,這會讓你感覺陷入困境。因援助金額不足以支付新鮮水果和蔬菜的費用,也不足以支付烹飪食物的煤氣費和電費。」
事實上,Watters父女的情況並非孤例,當地數百萬貧窮階層人士近年也被逼入絕境,他們紛紛抱怨說:「我們根本負擔不起電費,買不起食物和汽油,我們只得去食物銀行尋求援助。」
今年5月,一名8歲英國小女孩抱怨通脹的短片更惹起全國許多人的共鳴。她因2球雪糕需要9英鎊(約87港元)的高昂價格感到氣憤,並激動地在附近向媽媽大吐苦水。她說:「平常路邊的其他攤販都只賣1或2元,他怎麼可以賣那麼貴,不能這樣。」後來她發現商販只收信用卡更讓她憤怒,「他應該要明白,我就只能拿着我的現金站在那裏,搞什麼鬼啊,最好他能聽到我說的話!」可想而知,當地的通脹連小朋友也能感受得到。
食品價格飆升 去年破紀錄派300萬
英國的食品價格無疑正在飆升。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資料,2021 年 4 月平均售價為3.72英鎊(約37港元)的 500 毫升至 1 升橄欖油,2024 年 4 月的價格為8.47英鎊(約84港元),漲幅高達 128%。其他食品也出現了顯著增長,例如生菜加幅為63%、牛肉漢堡升55%。
據運營英國最大「食物銀行」的慈善機構特魯塞爾信託基金會(Trussell Trust)稱,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貧困和尋求食物銀行的幫助。該機構表示,去年向有需要的人提供了 300 萬份緊急食品包,創下組織的新紀錄,其中包括超過 30 萬名首次使用食物銀行的人。
在倫敦東部社區食物中心工作的Michelle Dornelly表示:「我希望這些選舉能夠取得豐碩成果。我個人對此表示懷疑,我對要這些政客理解普通民眾、工人階級已經不存希望。我有點厭倦了,他們不花時間來看看我們在做什麼以及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Watters則認為,除非當權者花時間傾聽陷入困境的家庭的聲音,否則情況不會好轉。他說:「我認為人們試圖對改變抱有希望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這是很差勁的。但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我的社區都對變革是否真的會發生有一種共同的絕望感。」
曼徹斯特大學政治科學教授Robert Ford指出,這是戰後現代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整個議會任期中實際實得收入下降的政府,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惡化。他說:「這就是為什麼通脹下降並不重要,通脹的確備受商界、媒體所熱切關注,但它卻根本不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倫敦國王學院歐洲政治和外交事務教授Anand Menon則指:「降低通脹並不能減輕通脹帶來的影響,所以一切仍然更貴。」
擺脫去年的困境 惟未見樂觀?
過去14年,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經濟增長雖然高於德國和法國,但由於移民大量湧入,實際經濟增長不及德國。另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數據,儘管經濟正在成長,但其成長速度將是G7國家中最慢的,該組織最近預測 2025 年的成長率為 1%。這使得不少英國人覺得生活成本太高,當地人還普遍受到高利率、房屋租金上升的影響。
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智庫7月的最新報告指出,2007到2023年英國人均GDP僅成長4.3%,而過去16年的成長率為46%,低迷原因在於生產力成長嚴重落後其他國家。在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英國生產力每年增長約2%,但自保守黨2010年上台以來,年增率僅約0.5%。
生產力停滯的後果之一,就是工資停滯。扣除通脹因素後,英國勞工的平均週薪與14年前相比,僅增加20英鎊。無黨派研究機構城市中心(Centre for Cities)對可支配收入的分析顯示,與1998至2010年的增長率相比,2010至22年英國人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減少10,200英鎊。
此外,保守黨的緊縮預算也是導致經濟停滯主因之一。英國政府為減少財政赤字,大砍社會福利支出,削減公共投資預算。英國公投脫歐後,面對經濟不確定性,民間投資也陷入停滯。根據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公共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數據,英國的投資率是G7成員國中最低。
禍不單行的是,與其他國家一樣,英國近年在受到物價飆升的打擊時還經歷了雙重經濟衝擊,首先是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問題,然後是俄羅斯於 2022 年入侵烏克蘭。英國經濟於 2023 年底陷入衰退,這是自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一年前,也就是 2022 年底,通脹率躍升至 41 年來的高點,略高於 11%。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也導致能源價格飆升,由於英國對天然氣的依賴而影響了許多國民。
儘管通脹在近年來的飆升過後已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惟能源費用和日用品價格仍然很高。即使英國人的薪金開始上漲,但抵押貸款和租金卻隨着利率一起飆升,導致許多家庭收入大幅減少。對大多數人,尤其是公共部門的僱員來說,薪金未能追上不斷上漲的物價。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3月表示,本屆議會見證了至少自 1961 年以來最糟糕的生活水平增長,從2019年到2023年,無法為住屋提供足夠供暖的成年人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雖然正如辛偉誠所指出,英國最壞的情況似乎已經過去:通脹率現已降至 2.3%,平均工資也在經歷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十多年的低收入增長後不斷上漲。然而,最新官方數據顯示,4 月經濟成長持平,第一季則增長 0.6%,情況還未算樂觀。不少經濟學家已警告,不論誰贏得選舉都將面臨加稅或削減公共支出的艱難抉擇,因為他們需要在努力使國家擺脫經濟停滯的同時,與巨大的債務負擔作鬥爭。
另一大隱憂:移民數量創新高
除了經濟挑戰外,這次大選另一廣受關注的議題要數移民問題。保守黨雖長期承諾減少移民,而「收回對英國邊境控制權」的承諾是許多英國人投票脫歐的首要原因之一,但近年來合法移民數量激增,2022年,淨移民人數高達到76.4萬人,幾乎是英國脫歐公投時的3倍。而在保守黨的領導下,庇護申請者也在不斷增加。
許多英國民眾如今已不止擔心生活成本危機的問題,還憂慮移民問題,尤其是這可能是住屋短缺和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等國內困境的「罪魁禍首」,亦有可能會破壞英國當地的社會凝聚力。
去年,移民英國最多的國家是印度,約佔移民總數的五分之一,其次是尼日利亞和中國。當局表示,移民增加的部分原因是更多學生和在護理行業工作的人員及其家屬的到來。1月,辛偉誠已出台了新規定,透過禁止國際學生帶同家庭成員、將技術工人簽證的工資門檻提高 48% 至 38,700 英鎊以及限制護理人員帶家屬,將入境人數削減 30 萬人。 他又承諾,假如保守黨贏得選舉,將尋求數天內將庇護者送往盧旺達。
工黨領袖施紀賢在移民問題上同樣態度強硬,他表明大量的淨移民數字必須下降。他承諾如果當選,將資助一個新的「邊境安全司令部」,以應對移民問題。
不過,支持移民的慈善機構Praxis 的政策和公共事務經理Josephine Whitaker-Yilmaz表示:「長期以來,政客們一直把流動人口當作替罪羊,試圖掩蓋他們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的失敗:我們能否在月底支付賬單,或者在我們生病了、無法工作時能否去看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