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部屋「土俵裏有黃金」已成過去式 相撲火鍋不止是料理

撰文:nippon.com
出版:更新:

在日本運動界裏,不分專職或業餘運動員、不分學生或社會人士,選手和教練共同生活的例子很多。最常拿來舉例的便是「相撲部屋」。在相撲界,師父一家人和所有徒弟「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吃飯一起生活」,而徒弟們也會在此一同練習相撲。然而,這樣的傳統現今卻隨着愈來愈少人拜師而開始動搖。本文試圖深入探討相撲部屋的歷史及其現狀。

文:長山聰(《大相撲雜誌》總編,着有《貴乃花:再次「不惜生命」》、《你不知道的土俵後台》等)

「相撲部屋」誕生於江戶中期

相撲有日本國技之稱,同時也是日本傳統文化。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裏出現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相撲是一種預測農作物豐收與否的節日儀式,後來演變為宮廷活動,自鎌倉時代至戰國時代,相撲則普遍成為一種武士間的戰鬥訓練。

進入江戶時代後,開始有以相撲為職業的人,全國各地為了籌措修建寺院的資金,開始在各地舉辦「相撲募款」活動。漸漸地,相撲募款活動轉變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表演,以江戶、京都、大阪為其據點。

點圖放大瀏覽「相撲部屋」的相關照片:

+1

現今的「相撲部屋」制度誕生於江戶中期。雖然江戶相撲團體成長稍落後於京都和大阪,但在寶歷年間(1751〜1764),幾位具有經營表演活動的年寄(親方:即相撲部屋的掌門人、師父)共同合作,成立了相撲會所(日本相撲協會前身)。起初,相撲部屋指的是該相撲會所,但到後來大家也把培養相撲力士的師父自宅稱為相撲部屋。

相撲會所成立後,幕府將軍的故鄉江戶漸漸地成為相撲表演的中心。順道一提,在天明年間(1781〜1789)記載於江戶相撲名單上的年寄有以下38名(目前為105名):雷、伊勢之海、井筒、入間川、浦風、音羽山、尾上、追手風、大山、春日山、片男波、勝之浦、清見潟、桐山、木瀨、夈川、九重、佐野山、佐渡嶽、白玉、錣山、玉之井、立田川、玉垣、田子之海、楯山、立川、出來山、友綱、常盤山、鳴戶、花籠、濱風、二十山、藤島、間垣、武藏川、若松。

儘管我們不得而知是否所有年寄皆開設自己的部屋(以師父之姿經營管理相撲部屋的年寄為「擁有者親方」、在相撲部屋內指導力士們學習的年寄為「指導者親方」),但在江戶時代確實有許多年寄培養徒弟,並讓弟子承繼自己的名號。雖然江戶各地都有相撲部屋,但自從1833年固定將每年兩次相撲表演訂在兩國的回向院舉辦之後,便有愈來愈多相撲部屋漸聚集於兩國地區。

江戶時代有許多受到各地大名支持贊助的「專屬力士」。與其說他們隸屬於某個相撲部屋,應該說隸屬於某個藩更為切實。相撲部屋中的師徒關係是一種技術面的指導和教育,同時也是社會地位的保障。在當時,隸屬藩的地位是高於相撲部屋的。有一點與現今截然不同,在江戶時代同一個相撲部屋的力士之間會安排對戰,但同一個藩的力士絕不會有對戰的機會。

【延伸閱讀】電視台跟拍10年 松隆子男神級姪仔藤間齋成為「歌舞伎王子」過程曝光(點圖放大閱讀)▼▼▼

+26

屬性相近的相撲部屋組成集團,此集團稱為「一門」

明治維新後,受到社會風俗由封建轉變為文明的影響,相撲被視為「野蠻的運動」。儘管不受大眾喜愛,相撲會所仍然堅持每年兩次在兩國回向院舉辦相撲表演,並將江戶相撲更名為東京相撲。相撲力士不再隸屬於大名之下,由各相撲部屋照顧這些力士,並整合了一套力士培育制度。

在當時,即使沒有自己的練習道場仍然可以經營相撲部屋。1990年,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兩國國技館開幕,那時約有47個相撲部屋,與現在數量差不多,然而僅11個相撲部屋擁有自己的練習道場。那些沒有練習道場的相撲部屋的力士們,則會在其他有土俵且同為一門的相撲部屋內練習。所謂「一門」是指屬性相近之相撲部屋所組成的集團。例如,A部屋的相撲力士退休,並開設B部屋,則A部屋與B部屋實屬同門,這樣擴展下去的集團即為一門。

直至1950年代之前,相撲部屋的經營經費乃自行負擔,並非像現今一樣由相撲協會全額支付,每個一門有類似的「工會組織」,負責統籌各地商演事宜,其收益便用以經營相撲部屋。相撲力士能否進入具有高獲利能力的一門下學習至關重要,相同地,每個一門也有競爭意識,都希望能培養出未來可成為招牌的優秀相撲力士。

儘管1958年起改變制度,整併了各地演出,改為每年固定六場賽事,每個一門依然會透過聯合訓練、婚喪喜慶、或相撲協會理事選舉等場合進行交流。相撲力士有義務必須加入任何一個一門,目前有五個一門,出羽海、二所之關、時津風、高砂、伊勢之濱。順道一提,大山部屋是最後一個沒有練習道場的相撲部屋,它在1986年與高砂部屋合併。而2004年是史上最多相撲部屋數量的一年,高達55個,目前則為45個。

【延伸閱讀】做歌舞伎演員老婆慘過嫁入豪門 行李全部你拎 老公偷食你要道歉(點圖放大閱讀)▼▼▼

+22

親方們感嘆「難以吸引下一代人才」

相撲部屋通常兼備師父自宅與力士練習場地,換句話說,這裏也是師父與徒弟一起吃飯生活的地方。相撲力士必須加入任一部屋,除非師父過世或退休而無人繼承相撲部屋時,否則不可任意移轉至其他部屋。此外,部屋內除了力士外,還有指導者親方、相撲裁判、司儀、髮髻梳化師等。相撲部屋的最大幕後功臣是師父的妻子,亦即師母。她負責部屋的財務管理、安排各式聚會活動、以及與支持者互動等,同時也擔任所有力士的母親及教育的角色。

相撲部屋是大相撲的根基,但有愈來愈多年輕的親方們擔憂部屋的未來。他們異口同聲感嘆道「要吸引下一代人才,這任務愈來愈困難」。新徒弟人數減少問題日趨嚴重,去年一整年僅招收了53人,創下1958年起改為每年六場賽事制度後招收最少徒弟人數的一年。自1955年至2005年的51年間,只有3年年度招收新徒弟人數低於百人,有3年招收超過兩百人,而超過150人的則有21年。不過從2006年到2023年,已連續18年招收人數不滿百人。

2001年,日本相撲協會放寬了新徒弟審查合格標準,從原來的「身高173cm以上、體重75kg以上」更改成「身高167cm以上、體重67kg以上」。此後在中學畢業生春季賽,只要身高165cm以上、體重65kg以上就視為合格。而這些身高體重規定最終在去年秋季賽時完全取消了。儘管審查標準不斷放寬,但新徒弟人數卻仍持續減少,跟近年來年輕人流行強健體魄的趨勢逆向而行。

當然,相撲力士的總數也有下滑的趨勢。今年第一場比賽的力士名單共599名,是自1979年春季賽以來睽違45年再度低於600人。相撲力士數量減少也衝擊了各相撲部屋的經營,因為相撲協會會提供各相撲部屋以力士為單位的培育費用。

為了不要讓徒弟數量減少,那些實力難以晉升的相撲力士仍然留在部屋,不會被辭退。這種趨勢正席捲整個相撲界。原本「年輕力士」是指幕下以下等級10歲至20歲的力士,然而,從前幾乎不存在的30歲至40歲的年輕(?)力士卻急速增加中。在相撲部屋內,隨着年齡增長,練習的機會將愈來愈少,雖然生活過得很舒適,相對地要轉換工作跑道變得愈加困難。相撲力士不願主動退出是一個問題,但想憑藉力士人數向協會多申請培育費用而不讓力士退出的親方們也是一個問題。

【延伸閱讀】東京奧運|馬術賽場地充滿日本風味 相撲手雕像會令馬匹懼怕?(點圖放大閱讀)▼▼▼

+31

「土俵裏有黃金」已成為過去式?

相撲界自古有句名言 「土俵裏有黃金」,意指只要努力練習獲得優異成績,便能飛黃騰達、擁有高收入。前橫綱・初代若乃花的已故二子山親方也經常以這句話來激勵徒弟們。他的弟弟前大關・初代貴乃花曾創下中學生組游泳比賽100公尺蝶式的新紀錄,也曾是1968年墨西哥奧運的候補選手。即使游泳成績優異,但他仍決定進入相撲界,加入其兄擔任師父的二子山部屋,並留下名言「無法靠奧運金牌維生」。

然而,與從前那個體格良好、運動能力優秀的年輕人想要以運動謀生時,只有棒球和相撲可選的時代相比,現在已有極大的轉變。足球、橄欖球、籃球等各種運動項目皆已邁向職業化,甚至待遇比相撲力士來得更為優渥。即使是業餘選手,只要表現優異,有不輸奧運金牌的出色成績的話,往後的生活基本上就能獲得一定保障。現今社會除了運動項目多元,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各個運動圈都為努力爭取最優秀的年輕人而不遺餘力。

儘管每季賽事都有發放獎勵金的績效獎金制度,但即使是最高等級的橫綱,月薪也僅300萬日圓。在現今的相撲界,要達到破億收入的目標相當困難,而且如果在比賽中受了重傷,有可能因此造成排名大幅下滑,無怪乎要招收人才相當不易。每年六次的幕內相撲賽事,每次為期15日,優勝獎金僅1000萬日圓,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相形見絀。話雖如此,十兩以上的關取每月仍可領取工資,生活上倒也還過得去。只不過,佔了相撲力士近九成的年輕人現今所處的環境已不再像過去般運作,大環境可謂惡劣。

愈來愈少「多年相撲部屋苦練、充滿相撲鍋氣息」的關取

幕下等級以下的力士會由相撲部屋照顧其食衣住的部分,基本上他們沒有任何工資,只有遇到賽季時或多或少會領到零用錢。他們的身份是練習生,必須整天照顧關取和親方,處理他們身邊大小雜務。而每天的料理值日生(相撲火鍋)也是一項辛苦的差事。晉升為關取後,會獲得一個私人房間,但幕下以下的力士就必須和大家共用一個大房間,一起吃飯睡覺。跟現在社會從小就擁有自己房間的許多獨生子相比,相撲部屋是另一個絲毫沒有隱私的世界。

立志成為相撲力士的年輕人往往不喜歡長時間寄人籬下的生活,而選擇就讀相撲名校的高中或大學。如果在校表現優異,便可從幕下或三段目等級開始出賽,而非最低等級的序之口。此外,如果在高中或大學沒有顯着進步者,也可以轉而選擇其他就業之路。

在過去,相撲部屋的存在價值在於從零開始培養中學畢業的年輕人成為相撲力士。然而,抱持着將一生奉獻給相撲界想法的中學畢業生愈來愈少,教授相撲基本技巧的地方也逐漸轉移到業餘相撲上,這也帶來了缺點。相撲界有一句名言「充滿相撲鍋氣息」,意思是相撲新手經過長時間刻苦鍛鍊及寄人籬下的生活,所培養出來身心靈已完全融入相撲界的樣子。

不過,從相撲名校踏入相撲界的力士則有可能在「充滿相撲鍋氣息」之前便取得關取等級。某位從最基層開始打拚起的親方感嘆道,「現在有愈來愈多不會折疊和服也不會做相撲鍋的關取」。大相撲不僅僅是一項運動,也是日本的傳統文化,相撲力士身為相撲運動最重要的推手,其本質也開始動搖。

取消「外國人配額」或大幅提升待遇

2023年年底的九州賽事,由大關霧島獲得優勝,這是蒙古人相撲力士的第一百場勝利。自朝青龍於2002年九州賽事首次獲勝以來,僅僅125場比賽便達成取得一百場勝利的壯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相撲界規定各部屋只能有一位外國人力士,因此這項紀錄得來不易。對於擁有不同金錢價值觀的蒙古人而言,來到日本並且在相撲界功成名就是他們最大的夢想。現在仍然有許多有潛力的年輕人「排隊等候」加入相撲界。

要維持相撲水準並增加年輕力士的數量,最快的方法就是取消外國人配額的限制。只不過如此一來,像琴歐洲和把瑠都等有經驗的歐洲摔角選手也有機會進入相撲界,可以預見未來橫綱、大關、及各賽事優勝的位置都將由外國人獨佔。到最後日本國技能否保有其地位與尊嚴呢?

要培養日本人力士,首先必須改善目前低於其他運動項目的待遇。如果沒有像相撲界金字塔頂端橫綱、大關等這般的高收入,將很難吸引對相撲界懷有夢想的年輕人進來。再者,還要改進工資制度,不光是關取等級,應該要讓幕下以下等級的力士也能獲得報酬。

相撲部屋克服了自古以來的重重挑戰,完整傳承了日本傳統文化。但不可否認,這套自古沿襲下來的制度已不適用新時代的潮流。再這樣下去,相信不久的將來相撲界為了生存下去,將被迫從根本面來重新審視這整套制度。

【本文獲「nippon.co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