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與「反猶太復國主義」之別
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是對猶太人的敵意、偏見或歧視,是仇恨猶太人或猶太教的思想與行為的總稱,也被認為是種族主義的一種形式。根據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聯盟的定義,「反猶太主義是外界對猶太人的某種認知,這種認知可能表現為對猶太人宣泄仇恨。反猶太主義會在言語和肢體上直接針對猶太人或非猶太人個體和/或其財產,以及猶太社群和宗教機構。」
這一術語直至19世紀才開始被普遍使用,但它也適用於歷來的反猶太事件,自從19世紀以來迫害猶太人的重大事件多次發生,如1821年至1906年沙皇俄國的一系列反猶太大屠殺,1894年至1906年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二戰期間德國的猶太大屠殺行動、蘇聯反猶太政策。在歷史上,反猶太主義大多數發生在歐洲,自20世紀初以來,反猶太主義的情緒在中東地區明顯升温。
隨着時間推移,反猶太主義的含義與表象也在變化。二戰後不久,因為中東地區特別是巴勒斯坦周邊的紛爭,歐洲開始給阿拉伯人和穆斯林貼上「反猶太主義」的標籤,也認為批評以色列政策的人具有反猶太主義性質,哪怕批評者本身便是猶太人。
為了探究反猶太主義的歷史溯源及其語義變化,德國作家亞伯拉罕·梅爾澤(Abraham Melzer)撰寫了《發起反猶太主義,或禁止批評以色列》,共359頁,分19章,德文原版書名為《反猶太主義的製造者:新右派如何阻止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阿文版由索瑪亞·卡德爾翻譯,由拉希德·布塔耶布校審,2022年阿拉伯政治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社出版,列入「名家譯作」系列叢書。
儘管反猶太主義行為已有較長歷史,而「反猶太主義」這一術語相對較新,在19世紀中葉首次出現,之後很快在知識分子和大學教師群體中傳播。隨時時間推移,該術語的含義幾經變化,多次順應當前主流文化、時代精神和各政治主導勢力的需求。
基督教信徒在過去幾千年裏對猶太教信徒存在歧視,曾將猶太教信徒視作敵人,因為他們不肯放棄自己的宗教、皈依基督教。這種失望情緒最終導致對猶太教的仇恨,猶太教也被基督教信徒視作對其「救贖」思想最大的威脅。
猶太人曾有可能放棄自己的宗教而皈依基督教,「皈依基督教」也被稱作是「進入歐洲文化的門票」。19世紀中葉以前,如果猶太人皈依基督教,便有可能擺脱敵視。德國抒情詩人和散文家海因裏希·海涅就在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從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儘管此類種族歧視當今已不復存在,但此前的反猶太主義氛圍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十字軍東征、德意志農民戰爭、大瘟疫以及納粹德國的政策等對整個猶太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破壞,最終導致「納粹大屠殺」(The Holocaust),也就是猶太人口中的「浩劫」(Shoah)。
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為於希特勒執政時期盛行,1941年至1945年納粹對歐洲諸種族及政治群體展開迫害,猶太人遭到大規模屠殺,屠殺發生於納粹德國、德佔歐洲地區、及納粹德國盟國所控區域,近600萬猶太人不幸遇難。
毫無疑問,這種反猶太主義的情緒至今仍在整個歐洲蔓延,法國、奧地利、荷蘭的右派政黨以及極端右派主義分子在發起反猶太主義行動時,常掩飾其行動計劃的反猶色彩,以達到自身目的。而德國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雖然會疏遠那些持有反猶太主義立場的成員,但此舉並非出於情願。
梅爾澤在作品中批判反猶太主義,對「反猶太主義」和「反猶太復國主義」進行了區分,反對以色列當前在中東做出的猶太復國主義行為。梅爾澤將自己的政治身份描述為從猶太復國主義者、到非猶太復國主義者、再到反猶太復國主義者,其作品大多批評以色列佔領和定居政策。為此,他還加入了「歐洲猶太人爭取正義和平」聯合會,該組織致力於實現中東和平、並確保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權,其訴求之一便是以色列立即從被佔領土撤軍。
作者認為,在以巴衝突中,以色列在猶太教的庇護下采取猶太復國主義行為極其惡劣,世人應該對此表示抵制。當發生使用暴力、拔除橄欖樹、或是用有傾向性的法律侵犯巴勒斯坦人土地的行徑時,人們應反對。當被問及是否擔心遭到威脅時,作者表示他相信法治國家的力量,認為國家法律保護人民安全、保護所有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無論人的政黨歸屬、個人愛好如何等,德國憲法多項條款對此作出規定,德國安全機構也公允地遵守法律。
梅爾澤表示,以色列對其而言是一個與其它國家無異的普通國家,他既不憎恨,也不偏愛。儘管他不質疑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不會對以色列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他認為,自己有權批評以色列的政策,只是希望它能遵守在國家獨立時表達的原則、遵守《聯合國人權憲章》,而不是要求比其它國家更高的道德表現。
二戰和納粹大屠殺後,倖存的猶太人被迫逃離歐洲向外流散,一些猶太復國主義者犧牲巴勒斯坦原著民的利益,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國家。在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土地紛爭時,西方世界採取了偏袒猶太人的態度。
然而,這片土地上新的不公正現象在出現,在以色列建國初期,它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迫害未能引起世人足夠重視,但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這個問題已不容忽視。美歐對此立場存在分歧,少數人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權利,絕大多數人對以色列表示支持。支持以色列的人給反對以色列人施加 「反猶主義」 罪名,「反猶主義」是一種對猶太人全面的批判,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否定整個以色列國家,是不可取的;而「反猶太復國主義」更多指那些「迫害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大肆擴張定居點」的人,這種批評無可厚非。
當前很多以色列人時常自欺欺人,因為他們不願相信以色列正在對巴勒斯坦人民施加迫害。猶太歷史寫滿了「自願移民」的傳說,以色列建國的「傳說」之一便是,巴勒斯坦人沒有被驅逐出自己的土地,而是「自願」離開。事實上,人類很難在歷史上看到一個國家的人民自願離開自己土地的例子。
當今以色列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政策遭到許多以色列公民和猶太人的反對,一些與以色列越來越疏遠的歐洲人也是如此。然而,猶太復國主義者不這麼認為,他們更願相信很多歐洲人只是因為討厭猶太人而疏離以色列,而非討厭以色列做出的猶太復國主義行為,因為這種解釋會讓事情變得簡單。
亞伯拉罕·梅爾澤(Abraham Melzer),德國作家,出生於烏茲別克斯坦城市撒馬爾罕,後遷居以色列,自1958年以來一直居住於德國,經營其父親創辦的約瑟夫·梅爾澤出版社。作為「歐洲猶太人爭取正義和平」(European Jews for a Just Peace)聯合會成員,他批判猶太復國主義,批判以色列的佔領政策、以及定居點擴張政策。他出版了諸多德文作品,其主題大多為批判以色列對中東、特別是巴勒斯坦施加的政策,部分作品記錄並考察了在德國呼籲和平的活動。著作有《德國人和猶太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Deutsche und Juden – ein unlösbares Problem)、《法庭上的以色列:反猶太復國主義猶太人的文章》(Israel vor Gericht. Essays eines antizionistischen Jud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