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消耗熱情,你還在堅持嗎?(下)

撰文:陳褘
出版:更新:

上篇提及到本地獨立設計師因難抵計算的耗竭而結束其品牌經營或轉移陣地,但同樣的情況又何止出現在香港?Fast fashion對設計師們的影響,也不只停留在小型品牌或初營品牌之上。

成衣的推出cycle愈縮愈短,設計師的創作空間與時間愈來愈受壓縮,近十年間,因無法承受此壓力而結束系列經營的品牌增多,2015年更是一個接一個地結束,其中不乏大家熟知的品牌。覺得可惜嗎?不如想想是促進快、快、快、平、平、平、多、多、多的兇手。

Jean Paul Gaultier

2015年,Jean Paul Gaultier宣佈結束38年歷史的男女裝ready-to-wear系列。做訂製服裝時他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做自己想做的設計,但ready-to-wear的市場發展太快,季度週期愈縮愈短,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進行創作,與其為了追逐市場而交出不滿意的設計,倒不如專注高級訂製設計。

Viktor & Rolf

同樣是2015年,Viktor & Rolf也宣佈結束其ready-to-wear系列,重新集中於高級訂製及香水經營。原因?市場競爭太激烈,速度太快,限制了他們的創作。他們亦是寧願放棄ready-to-wear,也要尋回需要的時間與創作自由度。

Kris van Assche

2015年,時任Dior Homme創意總監的Kris van Assche宣佈結束其個人同名品牌。十年品牌一朝喪,Kris van Assche說是要專注其在Dior的工作,但不少業界人士均猜測他是因為生意難以支撐才結束個人品牌,他自己亦說 "Times are tough for independent labels”.

Band of Outsiders設計師Scott Sternberg

Band of Outsiders

創立於2004年的男裝品牌,主理人Scott Sternberg在完成2015 S/S系列後便宣佈停止品牌營運。一開始Scott並沒有明言停止推出設計的原由,後來才說是因為缺少資金而不做新設計。幸好,品牌於2016年宣佈重新發佈ready-to-wear系列。

奢侈品牌持續有資源投放於不同系列,快時尚品牌又能夠現抄現賣,使得Ready-to-wear市場太飽和,反而是中層的設計師們盡受市場競爭的苦頭。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地區,獨立設計品牌還是大牌,商業計量對他們來說都有一定壓力。魚與熊掌難以共存,在經營一個品牌時,應該以設計來遷就市場,還是寧願賺少些(甚至蝕錢)都要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最近又聽到一個問題:到底是放棄更易,還是堅持更易?「放棄」看似可以無後顧之憂,但拋下自己堅持多年的心血,真的不會後悔嗎?「堅持」看似尚要繼續吃苦頭、撞南牆,但說不定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呢?一切都不易,該何去何從?

舉出這些例子,並非為了要打沉大家。提出這些問題,也並非只為了「呻」。當有些品牌無法繼續時,仍有許多品牌默默隱忍地尋找出路。當看到這問題時,雖然有些心灰意冷,單憑個人當然沒有能耐能改變整個生態,但若大家一起踏出一步,去認識、去支持一些有熱誠的品牌,或許可帶來一點變化?

--------------------------------------------------------
【時尚負能量】
人有喜怒哀樂才是完人,做Fashion、做傳媒、做人,怎會時刻樂觀向上。每周來點負能量,讓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承認自己也有負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