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s深度文】外在主打OldSkool、Era等經典 內在才是創新溫床
提起美國品牌Vans,近代當真是火紅得很,若然以「Sneakers」去區分的話,它在潮流界的影響力已是世界Top 3的品牌;而假如以「Skate Shoes」去劃分的話,這個即將迎來53周年的品牌更是舉世無雙,屬萬千Skater們無否爭議的至尊品牌。
但熱愛Vans的你們又有否發覺,這品牌其實有着一大特點,就是無論潮流趨勢或人類消費模式如何改變也好,他們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鞋款,都是來來去去那幾款而已,對於一個頂尖運動鞋類品牌而言,將大部份資源投資在「來來去去那幾款」傳統鞋款,而非去開發外觀截然不同的全新鞋款,這種情況在波鞋界別實屬罕見。不過正是這種不變應萬變,成了Vans的致勝之道;何況任意開發,任意求突破所帶來的後果,Vans在上世紀80年代早就上了沉重一課……
全新科技ComfyCush再厲害 也絕不外露於人前
當然作為國際級企業,Vans絕對有投入大量資源在研發新科技之上,近日正式推出的ComfyCush,就是品牌引以自豪的新技術。以強化舒適度為主要目的,將「Comfy」和「Cushion」合二為一的ComfyCush,乃是一種建基在UltraCush系統之上延伸出來的系統,UltraCush針對鞋墊上的舒適度,ComfyCush則把科技由單純的鞋墊擴展至整個中底部份,在中底注入緩震泡沫(Foam)物料,再結合傳統Waffle Sole菱格紋大底,確保鞋履舒適性提高之餘,又不失抓地力、耐磨度等實用性,的確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新技術。
然而,留意「新科技」未必等如「新鞋款」,Vans未有利用ComfyCush的誕生,從而順水推舟開發出全新型號或設計,ComfyCush技術,就不過是被注入到Era、Slip-on、Sk8-hi等既有的鞋款中,而且是完全設置於內部,即是如果從外觀上辨認的話,有ComfyCush系統的Slip-on和沒有ComfyCush的Slip-on,幾近一模一樣。
或許看到此,好些球鞋愛好者想必認為Vans十分「戇居」,因為環顧其他同級一線運動鞋品牌,每當開發出一種新科技、新系統的時候,基本上就等同將會有一個新鞋款誕生(就算新技術只應用在原有鞋款之上,其外觀往往都有着明顯轉變)。2007年adidas開始研發BOOST技術,2013正式面世,到2015年更因應這項技術,而開發出全新型號Ultra Boost,在市場上大放異彩。至於「對家」Nike也走向同一方向,就以他們的Air Max為例,基本上這項經典技術凡有新改革,就均會有新鞋款面世,2017年首次成功將Air氣墊360度直接接觸地面,就順勢推出了全新的Air Vapormax鞋款;到今年創製了史上最大的Air氣墊,也就強勢推出了新作Air Max 720鞋款,而要留意上述的新鞋款,其標榜的新科技系統,亦會展示在鞋型的外表之上,絕不會如Vans一般,研發了新技術,卻欠缺了新款式作配套,並拒絕將新技術外露於人前。
吸取歷史經驗 捍衛核心價值與經典印象的重要性
對於Vans這種「新科技+舊鞋款」創作模式,有人替其不值,覺得十分「蝕章」,但要持久又成功地營運一個品牌,每時每刻多元化發展,和產品開發上的日新月異,其實並非必勝方程式,對於Vans這些街頭次文化印象根深蒂固的單位而言,更是如此,任意發展,隨時適得其反,1984年Vans就曾經為此上了寶貴一課……
在1970未80年代初,Vans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就連電影業界均對它推崇備致,82年主打年青人市場電影《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戲內主要男角色就清一色著用Vans鞋款(特別是格紋Slip-on,最叫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斯廣泛的認受性不但為Vans帶來商業上的成功,當年的年銷額就由$2,000萬美元暴升至$4,500萬美元,也壯大了管理層Van Doren家族的野心,決心更改品牌以滑板鞋主導的「國之根本」,積極開拓籃球、美式足球、棒球以至拳擊運動市場,創作出許多從來不曾出現的專業運動鞋,務求令Vans成為全方位的多元品牌,成為另一個Nike。
可惜事與願違,將大量資源投放到Van Doren家族並不熟識的其他運動市場上,並沒有為Vans帶來商業利潤,更拖跨了它的本業——滑板,哪怕當時品牌傳統的「明星產品」銷量仍然很好,但多元化的產品策略已過度消耗了公司的所有資源,終使Vans負債累累,在1984年無奈根據美國法律第十一章,申請破產保護。
雖然事後憑藉始創人Paul Van Doren的出山,重新擔任公司總裁後,全公司上下一心的努力(根據Vans的官方歷史指出,Paul向所有的員工表示,公司在三年內也許無法實現任何加薪計劃,並將在保證產品質量之外縮減一切開支),Vans在1987終於還清了$1,200萬美元的債務,並於1988年被三藩市一家銀行收購,脫離了破產保護,但80年代這一趟沉痛經歷,卻足以令品牌管理層銘記於心,縱然2004年被財雄勢大的VF Corporation收購也好,往後業績再強也好,Vans亦樂意繼續以滑板為本,未有大舉動的跨界別開拓外,鞋款亦選擇以5大「明星產品」Authentic、Era、Old Skool、Slip-On及Sk8-Hi作為基軸,大部份的資源都投放在它們之上,轟動的Collaboration也以這5款鞋款為主,就連創新的高科技,亦講求在不影響外觀的情況下,優先研發在它們「體內」,今次的ComfyCush正是一大例證。
與其刻意發展新鞋款 倒不如銳意推動背後的文化價值
既然公司發展乃是以5對馳名以久的單品作為核心,那麼是否代表Vans的創意團隊無事可做呢?答案當然不是,只不過是較之於其他品牌,他們更著眼於背後的文化推動而已。其實滑板文化與極限運動、藝術、音樂、時裝、塗鴉等次文化息息相關,Vans老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早在1995年開始,先知先覺地贊助Warped Tour音樂節,到2001年更收購股份做股東,成為音樂祭的主辨單位。到品牌50周年的時候,更大規模於全球各地舉行HOUSE OF VANS音樂節,將各式各樣的街頭文化與Flea Market共冶一爐,香港就經常成為其中一個表現場地。
除音樂節外,Vans透過街頭文化這「軟實力」來建立自己聲譽的戰略,可謂靈活多變,資助運動員,給予他們Sponsorship以推廣發展,正是另一個品牌積極運作的策略,雖然贊助運動員這事宜許多品牌都會做,但Vans卻只會集中在滑板、沖浪、BMX和滑雪等極限運動之上,而且別具前瞻性,獲得Sponsor者未必每位都是業界的天王巨星,好些不過是十來歲年紀的青年人而已,Vans卻勇於去資助這些小伙子,不求快速回報,反之耐心地讓回報慢慢地自然來。
另外在街頭次文化中,抄襲向來都是很普遍的理念,當中未必當真為了抄襲來賺錢,而不過是透過搞惡或二次創作,去刺諷社會或提倡新藝術形式,偏偏很多大品牌卻對此十分忌諱,輕則敬而遠之,重則控告侵權抄襲,然而Vans在這方面卻高明和虛懷得多,例如在2017年憑藉公然抄襲Vans和高調提倡「抄襲,這件事只能由中國設計師來做」,這等狂言而人氣急升的PURLICUE和Do NothingClub品牌主理人蘇五口,非但未有被Vans追究,Vans更意想不到地邀請他進行官方合作,叫業界大為嘩然,但正正是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獨立獨行的風格,才使到Vans「Underdog」的形象深入民心,Vans偉大的地方就是在於,它從不以大品牌來自居(哪怕它當真是一個大品牌),沒有了大品牌的驕縱和拒人千里之外的氣焰,才能放下自己身段,代表街頭文化,為次文化相關領域幹出實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