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美學】村上隆的偶像!日本器物收藏家拆解何謂「日用之美」
在距離東京車程一小時的川越市,有一家器物店,店主是位將近60歲的帥大叔——松本武明。13年前,他在網上開設網誌——「器物記事本」(Utsuwanote),記錄自己接觸到的,相關手作器物的一切,器物作者的經歷、製作技術,對作品的感受等等,現在這個網誌已經成了日本器物界的教科書,連日本頂尖藝術家村上隆,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這偏僻小店,真的不值得一提,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像經營水果店一樣,把美的器物原封不動地交到客人手裏。
2011年,松本辭去IT公司的高層工作,開了自己的器物店和網誌同名,就叫「器物記事本」,作家們以能在他店裏做展為榮,客人們則是因在他店裏搶到貨而喜。開店第九年,他已從IT宅男,變成了器物界頂樑柱的人物,器物迷們更是把它評為日本最美的器物店。
「器物記事本」很少在日本媒體曝光,但有幸,我們在日本,採訪到了這家殿堂級的器物店。
自述:松本武明 編輯:阿夢夢(一条)
【器物店:Utsuwa note】
2011年,50歲的時候,我開了「Utsuwa note 」(器物記事本) 。這裏不好找,從東京市區出發的話,需要一個半小時,距離最近的車站還有2公里。找店舖的時候,我就想好,首先不在市區,其次要遠離車站,在安靜的地方。只有真心喜歡器物的客人,才會願意花時間,不嫌麻煩地來我這兒。這也是我篩選客人的方式之一吧。
Utsuwa note是一棟近百年歷史的西式洋樓,原本的主人是做貿易的、女兒是音樂家。現在一層是店鋪,二層是我自己的生活空間。為了找合適的房子,我整整花了一年時間。店不大,三個展廳,因為房子本身西洋風比較濃,所以最大的展示空間,我改成了榻榻米,並修建了延廊連接着後院,東洋折衷。家具,都是各地淘來的中古家具,不值什麼大價錢,但別有一番風味。
按圖看看Utsuwa note店舖內的裝橫和擺設▼
店裏每個月兩場展覽,一年做24位器物作者,期間還要去拜訪、尋找新的手藝人,說實話,這可不比在公司上班輕鬆。基本每次有新展都還挺轟動,開展當天器物迷們都會提前來排隊,就怕心愛之物被別人搶先,其實我們店生意也沒有這麼好啦。(笑)
Utsuwa note最近就請來兩位新人作家田中陽子和永草陽平做展覽。按圖看看他們的作品以及其它店內展覽相關海報▼
【這裏展覽的器物作者,全是連名字也沒有聽過的人】
要說我們店挑選作者的標準很簡單:不做有名的人。
在開店前,我一邊做IT工作,一邊寫了6年相關器物的網誌。我熟知幾乎整個器物圈有名的作者,誰的東西好賣、誰的東西會升值,但在自己空間做展覽,這些名人大咖,我都避開了。好比安藤雅信先生、赤木明登先生,他們已經是這樣有名的大前輩了,我再請他們來也沒有意義,而且總做大咖的器物店,給人感覺也挺俗氣的吧。
「不做有名的人?」按圖看看這些沒有名氣的手作職人作品,你就會明白松本先生的用心▼
所有的作者我都親自拜訪過,幾乎最初都是默默無聞的人,但也挺神奇,幾乎每一位在店裏做過展覽的作者,後來都成了人氣選手。每個器物店主,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標準。有些人就喜歡賣白色的東西,有些店主只賣日用器物。我們店選擇更多樣性,從更豐富的視角去挖掘美,日常的器物也有,雕塑,繪畫,古董也都會有,感受時代性,是我經營的主軸。
【觸摸器物帶來感動】
邀請的第一個作者是當時完全沒有名氣的陶藝家小嶋亞創。小嶋亞創在日本長野縣的小村子裏過着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他曾經手工製作20多座燒窯,失敗無數次。也不用現金,需要什麼就用自己的器物跟人做交換。
他在農村生活,與我開店想要傳遞的生活方式很相近,遠離消費社會,實現了生活與工作一體,用家門口的天然泥土,做出器物,種出食物,再用這些東西去換取其他的生活所需,這點讓我非常感動。與他相遇是當時在東京參加了手藝人群展,買了他的飯碗,觸摸到那個碗的一瞬間,能感覺到土的形態,握在手中的分量,它的質樸和純粹。人的感覺不如動物那麼敏銳,唯獨觸覺是沒有退化的。因為這個碗,我決定拜託他來做第一個展覽。
【像經營水果店一樣,把美的器物原封不動地交到客人手裏】
品牌工業化的商品是面對幾千萬、甚至幾億大眾,這其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關注購買,那都是一個很龐大的客戶群體。但個人做的東西,一件器物、藝術品,它誕生的意義就是為了等待那個懂它的人出現。是非常個人化的審美選擇,也是一種點對點的傳達,帶有情感的。所以說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像經營水果店一樣,把美的器物原封不動地交到客人手裏。
【心靈被器物拯救】
在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後,我在sony和NTT兩個大公司分別工作了13年。2004年40多歲的時候,在NTT也算是做到了高層,不用加班可以準時回家,為了打發時間,我就去參加了一個陶藝教室。
當時因為幫忙陶藝教室的老師做宣傳,跑了很多東京及周邊的器物店去發海報,以此契機,結識了好多器物店主,作者,也開始會買一些。
器物人和大公司裏的人,價值觀是完全相反的。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都是為了賺大錢才拼命,但手藝人們很純粹,為了讓自己做的東西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為此而努力。這一點深深地觸動了在大公司「爭鬥」多年,身心疲憊的我。可以說那一瞬間我的心靈被器物拯救了,開始對它產生興趣。
【自己的器物筆記成了眾人的啟蒙寶典】
接觸到器物之後,我也開始購買,對於一件器物,購買、認知,使用,這是你與器物,與這位作者交流的過程,也是你進入器物世界的護照,你將如何詮釋它,你願意花多少錢購買它,這都是一種交流,所以說購買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並且我還會做記錄,今天買的器物甚麼形狀、技法、職人的簡單經歷,買得愈多筆記也愈做愈深入。
2006年,在買了有100個碗,大概寫了4、5本筆記本之後,我發現用紙記錄很容易丟失,就開始寫網誌,網誌名就叫「器物記事本」。一般會去展覽開幕,和作者交流幾句,回去路上對一天進行思考和回顧,回到家就整理文字,拍攝的圖片,做個簡單的小記錄。那個時代,就是Blogger,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媒體,這個網誌現在還在用,寫了13年。當時關注「器物記事本」的粉絲都說這網誌是他們的器物啟蒙教科書,看我網誌的人,後來有人開了自己的店,也有成為了手藝人的。
【村上隆是我的大粉絲】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郵件,大概內容說,你寫的網誌給了我很多參考和啟發,謝謝,署名村上隆。這嚇了我一跳,是那個一件作品賣上億日元的村上隆?後來有器物店主給我打電話說,你每次更新完網誌的第二天,村上隆就來買東西了。可以說村上隆是在追隨我的腳步吧。(笑)
村上隆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像他這個級別的藝術家(有錢人),反倒是對雜草一樣在網絡世界生長的,什麼名氣都沒有的器物網誌感興趣,並相信我的眼光,讓我刮目相看。後來我們成為朋友,他也在店裏這買過很多很多器物,有時遇上他心儀的展覽,開展前他會想先訂貨,但我會拒絕:「開幕那天,請早點來排隊。」
還記得開店的第一個展,是展出了寫網誌6年間買的所有器物,並且原價出售,有超過1000件。原本我買這些東西也不是為了收藏,這個展是想傳達一種訊息:我是從這些器物中得到感動和力量,現在我作為店主,有必要把這分感動傳遞給我的客人們。展覽第二天,村上隆就來買了好多,這幾年他着眼民間工藝,辦過好幾個收藏展還開了一家自己的畫廊,其中大部分器物,都是跟隨我的腳步買的。
【如何理解日用之美】
90年代muji的出現,掀起了一股極簡風潮。穿衣服胸前沒有logo,用的包包都成了白色環保袋,居住環境也從平屋變成了公寓房,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以前時興的大體量、鮮豔、繁瑣的陶器變得不合時宜,大眾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無論音樂、服裝、日用品道具。大家口中好的生活變成了,有品質的生活,而不單單是好看的生活。
當時一批「大前輩」為器物界帶來了樸素和安靜,他們的作品將「生活」的概念實體化呈現!按圖看看這群大師們的作品▼
泡沫時代的破碎,讓人們的生活回歸日常,手藝人們也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美物?器物為何而生,為誰而用?
那個時代出現了一批大前輩,像青木亮(已故)、黑田藏泰、小野哲平、三谷龍二、安藤雅信、赤木明登、荒川尚也、長谷川奈津、等等等等。大家的東西都有個共同的特點,樸素和安靜、但無論從美感、技術、藝術性都絲毫沒有讓步,更親人,貼近生活,再者即便十幾年過去,這些器物基本也沒怎麼漲過價。
當然日用之美,除了作者一方的傳遞之外,使用者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器物並非特殊的物體,是點綴每天生活的用具。器物在使用中,沾染了生活的痕跡才會愈發的美。所以說,這個器物交到給使用者手中的時候,只等於完成作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需要看擁有者如何去使用它,與它相處了。
【網絡時代器物店的存在必要?】
網絡時代一切變得方便百倍,買東西甚至不用出門,誰都是自媒體,器物店、實體店的存在似乎沒有了必要。
但我覺得在器物界,店主和作者們是在時代中一同成長的。好的店就是要替大眾篩選出最好的東西,培養大眾的審美,店主們有責任傾聽客人的需求,同時也要好好地傳達手藝人的感情,器物店就是橋樑。所以,只要有手藝人在、有客人在、就有實體店存在的必要。
【對年輕店主的建議】
流行很容易創造,但流行也很快會被代替,開店,如何長久的持續,是很重要的。
日本器物在中國人氣很高,我們也很高興,但中國的店主們最該做的,是培養中國的手藝人,而不單單是從日本帶回去。雖然現在日本器物在中國賣得好,但我想很快這個階段會過去的,在大家養成了一定的審美之後,中國器物作家的時代會到來的。最近幾年,中國景德鎮也出現了一批製作日用器物作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中國本來就是我們的大前輩,有上好的材料、技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年輕店主應該更多地支持才對。
50歲我辭了工作,開了這家器物店,轉眼快10年,要說未來有什麼打算,那就是把這家店一直開下。
編輯後記:
見到松本武明,有點不敢相信他是1961年生的人,再加上器物店是東西方結合的空間,彷若是在電影中見到了風度翩翩紳士,衣品也是極好,人也隨和。松本的店在日本器物界算是名店,很多拍過的職人嘉賓,都有推薦過,他們總說,你該去看看。
Utsuwa note給我的感覺不是一家店,而是一間器物學校,松本就像是老師,滔滔不絕地給你敘述着職人的故事、器物的歷史、知識點,他不會告訴你如何去判斷好壞,但他會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如何學會欣賞它們。
松本說自己是開店之後才有了妻子和孩子,之前一直都是「單身貴族」,比起在大公司打拼,現在真是太幸福了。採訪間隙,我們見到了松本的妻子和孩子,松本介紹說,我妻子也是一位陶藝家,當我問,那你妻子在店裏做過展覽嗎?他馬上擺擺手說,她還不是這個級別的呢。
看來松本的確是一位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的店主呢。
圖片提供:HORIUCHI KETARO、松本武明、Kimi wu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