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唱片】27年CD交易所將結業 老闆:香港容不下最細的唱片舖
「信和冇變,係人變。」鎮守信和27年的Carl絕對有資格這樣說。
1990年1月1日,張家裔(Carl)開辦全港首間二手CD舖——香港雷射唱片交易所(CD交易所)。今日(4月18日)Carl在Facebook寫道:「香港,最終其實也容不下世上最細的一間唱片舖 。」「死因」可以眾多:地產霸權、生意式微、年紀大、家庭,唯最大原因是信和容得下唱片鋪,香港人卻變得容不下一首歌的時間。
全港首創二手CD店 偶像變老友
「我下個月生日,就嚟攞到長者卡。」店門上貼着達明一派的海報,Carl妒忌達明一派可以有31周年,CD交易所只渡過27個年頭。Carl看來不像65歲,對答如流,記者要瞄準機會才能在他連綿不絕的話語間加插一句。他慨嘆自己都快要忘記客人邊個打邊個、還有那個關於劉以達(達哥)的笑話,「嗰陣達哥嚟搵我吹水,匆忙之間借咗條男廁鎖匙冇還,搞到我要配過一條。」這裏每隻碟都附上手寫的二、三百字碟評,可以試聽再買。於是,來的不只是識貨之人,還有明星,達明一派便是其中之一。有時,有些明星不便現身,便叫助手來買:「始終明星來信和不方便,加上信和那時形象不好。」
Carl形容1990年的信和是個「廢墟」,他算是第一批開荒牛。「嗰陣的信和你想像不到,睇相、集郵、賣錢幣,後期有賣明星相,那些落選港姐的都有好多人買。」那時的信和,是個大雨時節地庫會水浸、廁所有道友針筒、黑社會賣四仔的地方,亦早已有不少唱片店進駐。Carl與拍擋卻很「夠薑」在信和地庫開全港第一間二手CD店,後來更以自己口味作招徠,只收二人心儀的唱片,例如獨立音樂和電影原聲碟。
「結業後,我不會再行信和」
咁「夠薑」,只因信和多元化。
信和的唱片舖頭,玩跟風的、玩「性格」的,什麼類型也有。CD交易所賣當然是走「有性格」的路線,甚至有網民說:「已經分不清CD交易所的特色,是來自CD,還是老闆。」點樣有性格?有次達哥想購回自己的海報,Carl也敢耍手婉拒。
「信和是個多元化、親切、草根的商場。」Carl愛信和的多元化,但他與店舖以外的人卻隔絕,自顧築起一人樂園。信和曾有Zoo Records這類獨立音樂的龍頭店、賣中文新碟的Sky Music。店與店之間雖非同行如敵國,卻又不是眾志成城那種,算是一個各自為政的世界。Carl嘆說:「這裏(店舖)像我的樂園,我在信和與人隔絕,沒什麼信和的朋友,除了客人.......結業後,我不會再行信和,因為沒有我自己的地方了。」
「信和冇變,係人變。」
信和容得下,香港卻容不下。如此草根的商場,一個不足100呎的舖位月租竟超過兩萬元,Carl笑說:「我從來不怨租金怎地如此瘋狂高企,只怨自己無本事。但以後大家要做唱片舖的,盡可能一開始便買下那舖位吧!」17年前,同一個舖位,月租2800港元。一句「地產霸權」,家樂坊變、瓊華變、是否連信和也變了?「信和冇變,係人變。」Carl坦言舖租高、人流少是主因,但歸根究底還是時代變,「呢家人流點解少?因為香港變得好灰,人人工時長,變得好忙,根本冇時間接觸靚嘅野-音樂,人冇閑情聽歌。」
有些人希望在美好的時代結束,Carl指最美好的時候早已過,這幾年都是捱着過,「信和最輝煌係90年代,香港也是,不只是唱片業,整個香港都朝氣勃勃,人人有希望。他們來信和是袋定錢,想買好嘢走的心態,現在行信和?只是過吓日辰。」
「我遲啲有兩蚊搭地鐵,仲方便交收。」
翻版唱片、網上下載歌曲都捱過,卻敵不過香港生活習慣改變,樂園要結束了?Carl解釋,「我只係換過方式玩下去,時不與我,可能轉在網上形式買賣唱片,沒有一個實體空間。交流形式只剩下買與賣,可能對方連我個樣都唔會記得。」Carl慨嘆,網絡是唱片「死因」之一,他卻要依賴這個方式繼續生存,真諷刺。Carl身後貼着一張「信心崩潰 苦中作樂」紙條,那是金融風暴後貼的,他是一直走過來,「我遲啲有兩蚊搭地鐵,仲方便交收。」Carl笑說。
究竟信和最風光的時代是怎樣的光景?明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