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耶夫「打臉」普京慘遭「斷油」:哈薩克正在遠離俄羅斯嗎?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俄烏衝突爆發後,外界不僅關注戰場變化,也時刻觀察俄羅斯的對外互動。近期的托卡耶夫(Kassym-Jomart Tokayev)「打臉」普京(Vladimir Putin)事件,便引發了輿論熱議。

6月15日至18日,俄羅斯舉行第25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由於部分西方國家抵制出席,俄羅斯便趁勢調整焦點,廣邀中東、亞洲、前蘇聯國家等非西方世界成員參與,甚至包括「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塔利班代表團等。而此次與會的國家元首,除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通過視頻線上參與外,尚有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亞美尼亞總統哈恰圖良(Vahagn Khachaturyan)與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現場與會。

其中,托卡耶夫於6月17日與普京現場對談時,被《今日俄羅斯》(Rossiya Segodnya)主編西蒙尼揚(Margarita Simonyan)問及,哈薩克如何看待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托卡耶夫稱,圍繞這個問題哈薩克社會有各種議論,但成熟的公民社允許不同的意見表達。

2022年6月17日,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右)受邀出席第25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並與普京(中)展開現場對談,該環節主持人為《今日俄羅斯》(Rossiya Segodnya)主編西蒙尼揚(左)。(克里姆林宮供圖)

托卡耶夫進一步表示,聯合國憲章中有兩項原則相互矛盾:既要重視國家主權完整,卻又同時尊重民族自決。托卡耶夫指出,「如果放任民族自決權,那麼地球上將不會只有193個國家(即聯合國會員國數量),而是會出現500至600個國家。」因此,哈薩克不會承認科索沃、南奧塞梯或阿布哈茲的國家地位,這一原則也將適用於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這是我對你的開放式問題的開放式答案」。

此言一出,引發外界譁然,不少媒體紛紛解讀:托卡耶夫「打臉」普京、俄哈關係即將生變;再加上俄羅斯《生意人報》(Kommersant)於6月18日報道,俄羅斯即將關閉部分哈薩克石油出口所賴管線,似乎「坐實」了媒體前述所言,是托卡耶夫發言激怒普京,故而招致此般懲罰。

剎那之間,俄羅斯面臨了來自前蘇聯地區的羞辱式背叛,哈薩克也因此深陷石油出口困境,這場威權國家的「互相傷害」大戲,吸引不少眼球。但實情當真如此嗎?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6月17日在聖彼德堡出席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並發表演說。(AP)

媒體渲染的「俄哈衝突」

首先,所謂托卡耶夫發言導致哈薩克「被斷油」一事,更多是媒體的誇飾渲染。

回顧《生意人報》6月18日報道內文,此事的來龍去脈如下:消息人士表示,為清除俄羅斯黑海沿岸新羅西斯克港內的二戰未爆彈藥,俄方將從20日起部分關閉港口石油輸送設備運行,時間至少持續到本月底,其中新羅西斯克港為裏海管道聯盟(CPC)輸油管線終點,此一管線連通新羅西斯克、哈薩克西部油田和俄羅斯里海沿岸油田,堪稱哈薩克對外石油出口命脈,輸送該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出口石油。美國媒體《海事行政》(The Maritime Executive)因此在19日臆測,俄羅斯慣以能源進行報復裹脅,此舉不排除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然《生意人報》雖是在18日報道這一消息,但其實裏海管道聯盟早在15日便曾表示,為了排爆工作的順利開展,預計暫時停用港口的兩條輸油臂,僅保持剩下的一條輸油臂運行;而搜尋和清理港口爆炸物的工作,更是早自2021年便已開始,只是俄烏衝突爆發後暫時停止,彼時排爆小組在港口輸油設備附近水域共發現了大約200個水聲目標和50個磁性目標,其中一些已被確認為「可能的爆炸物」,有的甚至距離港口輸油臂還不到100公尺。

換言之,水域排爆流程早在去年便已開展,此次作業重啟消息更是早於17日托卡耶夫「打臉」普京,故所謂發言不慎導致哈薩克「被斷油」之說,實在過於牽強無稽。

裏海藴藏豐富的油氣資源。圖為土庫曼斯坦的裏海港口。(視覺中國)

此外,「被斷油」的描述也不完全精確。針對俄方排爆計劃,哈薩克能源部長阿克丘拉科夫(Bolat Akchulakov)已對媒體表示,由於港口仍保有一條輸油臂運行,故哈薩克的石油出口不會受到「實質性影響」。如此發言,雖是對外界臆測的駁斥,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哈薩克政府的微妙立場。

早在今年3月20日,新羅西斯克港便曾遭遇暴風雨襲擊,導致3條浮動輸油臂中,有1條損壞、1條需進行檢查,唯餘1條能繼續發揮運輸功能。在此境況下,哈薩克探索了各種替代路線,包括先以裏海船運輸送石油,再通過巴庫-傑伊漢管道出口至歐洲,但事實證明此一解決方案成本極高。故哈薩克最後只能被迫減產,期間損失高達1,500億哈薩克堅戈(KZT,約3.37億美元),直到4月28日管線修復完畢恢復運作,哈薩克才重回正常石油出口量。

此事引發了哈國內部批評,包括政府為何無力建構多樣化的石油出口路線、凡事只能依賴俄羅斯等,可見僅憑1條輸油臂,確實會對哈薩克的石油出口造成打擊;但哈方此次又力陳「排爆作業不會影響石油出口」,顯然是有意維護政府的能源政策,同時竭力避免此事遭到外界炒作,成為「俄哈交惡」的又一段敍事。

事態發展至今,兩股力量的博弈清晰可見:以西方為主的媒體集團極力渲染哈薩克「被斷油」危機,作為俄哈交惡的鐵證,強化自己對托卡耶夫「打臉」普京的初始假設,並證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冒天下之大不韙」,連前蘇聯地區都出聲譴責;哈薩克一方則遊走在精妙的平衡邊緣,既要避免被西方一同制裁,也要維繫與俄羅斯的特殊關係,既要回應哈薩克內部的反俄情緒,也要降温「俄哈衝突」的輿論熱度。

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17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發言。(AP)

托卡耶夫與普京皆是平衡者

而回歸此波輿論戰起源,托卡耶夫在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的發言,便是精妙平衡的絕佳體現。

俄烏衝突爆發後,哈薩克承受了來自兩方的政治壓力。首先,是來自西方、國內部分本土派的「反俄」要求,欲讓哈薩克進一步遠離俄羅斯,成為更加親西方的地緣主體。而哈薩克也確實做出了相較於白俄羅斯、更加中立的政治表態。

例如3月9日,托卡耶夫便就烏克蘭局勢表示,所有國家都必須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的規範和原則,烏克蘭危機的起源相當複雜,應尋求新的外交機會以和平解決;4月1日,哈總統辦公室副主任蘇萊梅諾夫(Timur Suleimenov)亦在接受媒體《歐洲動態》(EURACTIV)採訪時表示,「哈薩克不會成為規避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制裁的工具,我們將遵守制裁」、「俄羅斯希望我們更站在他們一邊,但哈薩克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我們不承認也不會承認克里米亞局勢和頓巴斯局勢,因為聯合國不承認它們。我們只會尊重在聯合國一級做出的決定」。

然而,哈薩克同時也面臨來自俄羅斯強硬派、國內親俄派的壓力,意即希望哈薩克面對俄烏衝突時,能以相對親俄的姿態,在國際場域行動發言。平心而論,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俄羅斯內部便存在認為哈薩克「不夠親俄」的不滿情緒。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維和部隊完成撤離哈薩克。圖為俄羅斯維和部隊。(AP)

2022年1月2日,哈薩克爆發騷亂,以俄羅斯為首的集安組織在托卡耶夫主動提請下,入境哈薩克協助平亂。《今日俄羅斯》主編西蒙尼揚卻在1月6日發文稱,「我們當然應該提供幫助,但也需要制定一些條件」,包括要求哈薩克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回歸使用西里爾字母(2018年10月,哈薩克政府出台新書寫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取代了俄式西里爾字母)、將俄語列為第二國家語言、不能管控境內的俄羅斯學校、驅趕反俄的非政府組織、在政策上與俄羅斯如兄弟般連貫、結束與納粹(指烏克蘭)的遊戲等。可想而知,即便普京並未提出如此要求,上述言論依舊激怒了不少哈薩克精英與群眾。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強硬派對更是不滿哈薩克的相對中立。4月27日,俄羅斯主持人、西蒙尼揚的丈夫格奧薩揚(Tigran Keosayan)便在節目上表示,哈薩克未在俄烏衝突中表現出對俄羅斯的支持,甚至取消一年一度的5月9日勝利日閲兵,是「忘恩負義」和「狡猾」的表現,「應該看看烏克蘭的下場」。結果自是引發哈薩克的外交抗議,宣佈考慮禁止格奧薩揚入境。

前有風霜,後有雨雪,托卡耶夫正是在這般情勢下,出席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而由各方對俄羅斯的抵制、哈薩克對俄烏衝突的前述表態來看,托卡耶夫光是本人出席,便已是對俄羅斯的極大善意,同時也折射了其欲維繫俄哈關係的深遠考量,畢竟現場與會的其他國家元首,僅有盧卡申科與哈恰圖良;然面對「老對手」西蒙尼揚的現場提問,托卡耶夫強調了哈薩克對於俄烏衝突的一貫立場與原則,往復之間,兩人的應答皆有深意。

一來,西蒙尼揚的強硬立場眾所周知,但此次提問托卡耶夫時,卻僅是開放式詢問:哈薩克如何看待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而未針對哈薩克早就表態過的不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不承認頓巴斯地區獨立等議題進行「靈魂拷問」,顯然是有意克制,抑或事前「被克制」;二來,面對西蒙尼揚罕見放水,托卡耶夫卻直白表態哈薩克一貫立場,雖不到部分媒體渲染的「打臉普京」程度,卻也着實不委婉,畢竟西蒙尼揚僅是開放式詢問,托卡耶夫大可重複3月9日的說法,強調烏克蘭問題的起源相當複雜,雙方應持續努力談判解決等。

哈薩克政府1月15日表示,1月初因燃料價格飆升觸發的示威騷亂,死亡人數上調至225人。(AP)

但其最終選擇在這一「挺俄」意味濃厚的國際場合,以國家元首身分、當着普京的面,說出這番必然激怒俄羅斯強硬派的言論,歸根結柢,其考量的對話對象不僅俄羅斯,更有哈薩克民意與西方世界。如前所述,既然出席此會已是對俄羅斯的強烈支持,托卡耶夫便更有必要向西方展示自己的「中立」色彩,避免招致打壓與制裁;此外,提問者是曾經激怒哈薩克民意的西蒙尼揚,其丈夫更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公然威脅哈薩克,托卡耶夫必不能流露任何「軟化」姿態,以免遭國內反對派扣上「傀儡總統」的帽子。

然而,玩轉平衡的又豈止托卡耶夫?普京亦然。俄方此次特別安排普京與托卡耶夫對談,既是對哈薩克的極大禮遇,也是意在平衡國內對哈薩克的不滿情緒。伴隨俄烏衝突推進,俄羅斯強硬派湧動着「彼得大帝情懷」,這一群體雖是「特別軍事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俄羅斯的對外表述與形象,例如對哈薩克中立取態的譴責與威脅等。某種程度上,普京本人是否有此情懷並不重要,關鍵是其身為俄羅斯領導人,必須有更加冷靜全面的整體思維,此時的俄羅斯若毫無節制展現「彼得大帝」符碼,雖有機會提升普京威望、鞏固內部支持、強化戰場士氣,卻也必然招致周邊國家的反感與恐懼,讓俄羅斯陷入新的地緣困境。故對普京來說,如何汲取強硬派的支持,同時避免被其裹脅政治議程,是當今的內外平衡重點。

由這一視角來看,西蒙尼揚的提問安排與內容,便是挑釁與克制的雙重體現,使得強硬派有機會表現,卻又不超出普京的允許範圍;而托卡耶夫的「不委婉」回應,同樣可說是在普京意料之內,畢竟這是哈薩克自衝突爆發以來的一貫立場,西蒙尼揚的身分又導致托卡耶夫更要「不卑不亢」。會談結束後,普京仍與托卡耶夫舉行雙邊會晤,討論兩國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托卡耶夫強調,雖然面臨複雜的地緣政治態勢,但哈薩克與俄羅斯之間的各領域合作仍在高速發展當中,托卡耶夫也對普京邀請自己參加此次論壇表示感謝。

故與其說發生在論壇的一幕,是托卡耶夫「打臉」普京、來自前蘇聯國家的「反俄號角」,不如說是普京與托卡耶夫在各自利益所需下,以極高互信完成的平衡遊戲,正如兩人也曾在今年1月共同弭平哈薩克暴亂。

1月7日,哈薩克阿拉木圖,哈薩克軍人在街道上巡邏。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派出約2,500人維和部隊,主要由俄羅斯軍隊組成,主力守衛哈薩克政府機關,讓哈薩克軍隊可調派部隊鎮壓示威。(AP)

外界或許認為哈薩克正與俄羅斯疏離,但實際上俄烏衝突爆發後,哈薩克一邊表態不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一邊卻充當起「連通」俄羅斯與歐洲市場的橋樑,哈總統辦公室副主任蘇萊梅諾夫便在3月公開表示,歐盟委員會已經批准,被迫撤出俄羅斯的歐洲企業可搬遷至哈薩克,利用哈薩克通過歐亞經濟聯盟享有的進入俄羅斯市場特權,持續將商品輸入俄羅斯市場,「哈薩克不是在提供規避國際制裁的方式,而是希望幫助企業合法向俄羅斯人出售商品。」與此同時,俄羅斯大型零售商「Magnit」(全俄第二大)與「Lenta」(全俄前五大)也轉由哈薩克進口商品,藉此避開西方制裁。

此外,哈薩克在衝突爆發後,便格外重視經過俄羅斯的裏海石油管道項目,蘇萊梅諾夫也向俄羅斯與西方喊話,希望能繼續向歐洲供應石油,「我們需要保護的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而這一需求同樣獲得了雙方許可,管道項目至今並未受政治化因素擾動,俄羅斯也已在6月24日表示,此次沿岸水域排爆作業將在7月5日完成,屆時全數輸油臂將可正常運作。

以哈薩克的經濟路線、國內民意觀之,若其一面倒支持俄羅斯,不僅可能導致托卡耶夫政權不穩,更會喪失連通俄羅斯與西方的「轉口貿易」空間,若其全然不顧俄哈特殊關係,俄羅斯雖未必會動用軍事手段,卻也可能訴諸「管線制裁」,哈薩克的石油出口將有高概率受挫,故中間路線必然是最理性選項;同理,若普京以白俄羅斯為標準,要求諸如哈薩克等國家必須公開支持「解放頓巴斯」,不僅會自絕盟友,更將失去緩衝市場震盪的經濟支點。

歸根結柢,意識形態、外交話語即便誘人,卻始終要以國家利益為依歸。這是普京與托卡耶夫的共同默契,也是俄烏衝突戰火下,俄哈關係的前行指南。